第47章 效率太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咸阳的嬴子婴,安安稳稳过日子。  

白天批阅奏章,处理政事。  

晚上就和娇妻恩恩爱爱。  

子婴早就计划好,要进行一些改革,要把一些知识运用到这个时代,搞发明创造,促进生产力发展,尽可能让秦国获得更大的优势。  

不过,现在危险还没有解除,还不是时候,必须等函谷关的联军退兵以后才能逐步开展。  

三月初,尉缭向子婴报告,新兵已操练完毕。  

十七岁的新兵数量,共有八万余人。  

子婴和尉缭商量后决定,把其中二万余人部署在咸阳,剩余六万各调派一半,分别到函谷关和长城驻守,充实前线兵力。  

那些十五六岁的新兵,则是返回家里种地,准备春耕。  

既要有男人从军保卫国家,又还必须有男人耕种,两者必须要兼顾。  

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连十五六岁的男人也征召入伍。  

在河套的军人和百姓,虽然已撤到长城以南。  

秦军仍然派出斥候,在河南地一带巡视,观察了解情况。  

几天后,子婴接到斥候报告,在河南地发现了匈奴人。  

果然,河套地区已经被匈奴占领了。  

如果没有及时撤走,一万多士兵和九万多平民,都难以幸免。  

有好几万士兵守卫长城防线,基本上不会问题了。  

子婴在咸阳时的工作,每天基本差不多,或是批阅奏章,或是跟臣子们商议处理政事,偶尔会视察一些地方。  

这天,子婴视察咸阳城内的兵器作坊。  

尉缭的儿子尉羽,现官职为考工令,负责各种兵器生产。  

大王视察作坊,尉羽陪同跟随着。  

每个作坊都有大工师,相当于兵工厂的厂长,下面有小工师,负责质量监督。  

这个作坊的大工师名叫钟卫,他是属于官员级别,秩俸二百石。  

大王前来,他自然要出来迎接。  

尉羽道:“大王,此作坊有工匠510人,每日制作箭矢约一万支。”  

钟卫道:“大王,微臣调派到此作坊任职以来,从未出现过问题。”  

子婴先向两人了解这个作坊的基本情况。  

尉羽和大工师详细讲解着。  

有工匠510人,一天才生产一万支箭,平均一天一天二十支,子婴皱了一下眉头。  

钟卫还算懂得察言观色,见大王皱眉头,忙说道:“大王,只要微臣在,此作坊制作的箭,绝不会出问题。”  

子婴道:“质量或许不会出问题,但工作效率也太低了!”  

效率?质量?尉羽和钟卫傻眼了,两人是首次听到效率、质量这两个词。  

子婴来自现代,虽学着要适应古代社会,但终究是从现代而来,说话的时候,偶尔会在不经意间冒出现代词汇。  

这时期的词汇量比现代少得多,有时候表达出某些意思,需要现代的词汇才更为贴切。  

子婴把效率、质量的含义讲述一遍。  

两人点头表示懂了,效率、质量这两个词的确精辟,佩服我王能发明出如此精辟之词。  

大王又发明了词汇,尉羽没有太惊讶,他已经从老爹的口中,知道大王发明出来的许多词汇。  

比如“河套”、“椅子”、“电灯泡”之类词汇,他都已经知道了。  

其中某些词汇,已正式在公文中使用。  

尉羽道:“大王,一个工匠一日制作二十支箭,效率已经不低了。”  

子婴反驳道:“一日劳作六个时辰,才制作二十支?还不低?”  

被大王当面批评,尉羽和大工师都郁闷着。  

两人均觉得,大王也太苛刻了!别看大王客客气气的,要求却如此苛刻。  

随后,子婴在行走于作坊中,生产时发出的声音不绝于耳,每个工匠都在忙碌着。  

子婴仔细观察这时期的箭是如何制作出来。  

工匠们见到大王后,都恭敬行礼。  

子婴面对工匠们,做出一副慈祥和蔼的样子,让工匠们继续工作。  

箭支制作,难度最大的是箭头,要打造成三棱形,每个箭头大小、形状必须一致,三条刃都必须足够锋利。  

虽然这时候已有炼铁技术,制作金属兵器主要还是用青铜,箭头用铜来制作。  

在作坊内,有许多炼制青铜的熔炼炉,有制作箭头专门的模具,通过模具铸成箭头形状,工匠还需将三棱箭头手工打磨得足够锋利。  

铸造和打磨,就要消耗不少时间。  

箭支的箭杆,是在外面砍伐树木,有专人制作后,再送到作坊内。  

用于箭尾的羽毛,同样有人加工好再送到作坊。  

作坊内的工匠,要制作出箭支成品,还需有四道工序。  

分别是铸造箭头、打磨箭头、将箭头植于箭杆,将羽毛固定在箭尾。  

四道工序都由一个工匠完成。  

由于箭支比较小,不能像刀、剑、戟之类兵器,可以在兵器刻上刻字,每个工匠制作的箭支成品,都专门分开放,监督质量的小工师,会一直在作坊内巡视,严格检查每个工匠制作的箭支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小工师的岗位职责,相当于现代工厂的质检员。  

如果不符合标准,工匠必须重新做,如果重做的比例高了,工匠要受到惩罚。  

如果有质量不达标的兵器未被及时发现而流出送到军中,工师要受到惩罚。  

统一化、标准化生产做到了,只是效率实在不敢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