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拍卖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京城的拍卖会上,全都是一些生意场上有头有脸的人物。  

经过彭老的介绍,卫东宝也认识了几个大佬。  

这其中更是有敢同米国叫板的,华耀集团董事长任老先生。  

卫东宝和这位任老先生交谈的很是投机,并且他还提出了芯片生产方面的合作意向,任老先生对此也颇感兴趣,最后两人还互留了联系方式。  

当然,像任老先生这种人,仅凭卫东宝的三寸不烂之舌,肯定是忽悠不住的。  

而是他利用娜娜私下里给任老先生露了一手,这才使得任老先生对他们公司的研发能力深信不疑。  

而且任老先生还提出想要投资他们的科技公司,不过被卫东宝给婉拒了,他只是想同华耀合作,而不是合伙。  

经过这一茬,卫东宝也感到十分惊喜:这个高端拍卖会还真是来对了,不管是买不买,还是卖不卖,只要以后能跟任老先生合作愉快,那就是赚了。  

虽然高科技公司的芯片生产线只要投产,绝对不用愁合作伙伴,更不愁赚钱机会,但是卫东宝还是想跟他钦佩已久的任老先生合作。  

原因很简单,他爱国,任老先生也爱国。  

他们都不会因为别国的强大,而去卑躬屈膝!  

不久,拍卖会正式开始。  

不愧是高端的拍卖会,光是拍卖的头几样,就都是不下一千万的稀有物事。  

不过,卫东宝对这些东西都不感兴趣,他坐在这里纯属就为了长长见识,还有就是听听一会儿他的黄河奇石能拍到多少。  

当第五件拍卖品登场之后,还没等拍卖师介绍,娜娜就在一旁对卫东宝小声道:“这个一定要拍下来。”  

“这个是什么呀,对你很重要吗?”卫东宝凑近了低声问。  

“盒子里装的是百年陈皮,对你父亲有用,以后我炼制的延缓癌症病情的药,如果再加上这一味,保证你父亲再多活个六七年没问题。”  

娜娜微微露出自信的笑容。  

拍卖师介绍后,果然和娜娜说的一样,确实是百年陈皮。  

可是陈皮怎会有如此大的作用,就算是百年的,应该也不会那么神吧,卫东宝感觉有些纳闷儿。  

不过娜娜既然说了,那肯定错不了。  

在听到起拍价格一千万时,卫东宝也震惊了一小下。  

没想到小小一盒子的陈皮,竟然能卖一千万,不对,是起拍五百万,那成交价肯定会更高。  

不过,这百年陈皮贵也正常。  

毕竟俗话说的好: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赛黄金。  

而且百年陈皮还号称千年人参呢。  

千年人参动辄好几个亿,这百年陈皮已经算便宜的了。  

据介绍,拍卖的这款陈皮,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它陈了不止一百年,而是陈了将近二百年之久。  

虽然橘子皮多的是,但是百年之久的陈皮却如同千年人参一般非常稀有。  

因为陈皮不是随便搞点橘子皮,放那里一百年就行的,而是需要专业人士悉心呵护才行的。  

而一个人很难活过百年,像这种陈百年以上的陈皮,必须要经过数代人的照料才成。  

但是天灾人祸、社会动荡等等的一些原因,都有可能造成百年陈皮的意外夭折。  

而且就算一直有人照料百年,也无法避免某些失误,一个不慎,就有可能导致陈皮变质损毁。  

所以,百年的陈皮的现世,绝对是难上加难。  

像拍卖会上的这款陈皮,在全国可能就独此一份儿,若不是因为陈皮这东西非专业人士,不好打理收藏,起拍价绝对不止这个数。  

据说这款陈皮是陈李济的一个徒弟后代家珍藏的陈皮。  

陈李济是全华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公元1600年(明朝万历27年),迄今已逾四百年之久。  

在清代,同治皇帝因服其“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称其神效。  

由此,以“杏和堂”为商号的广东陈李济,更名躁大江南北。  

光绪年间,“帝师”翁同和又为之题写“陈李济”店名,三个鎏金大字至今尚存。  

到了现如今,依然有陈李济。  

而在当年,只有陈李济才有这陈皮百年储藏之法。  

陈皮以陈年者为贵,张寿颐云:“新会皮,橘皮也,以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为佳,故曰陈皮。”  

陈皮久置,为防虫霉之变,民间常将陈皮悬挂于厨房尾顶或檐前通风透气之处,或与良姜皮一起储藏。  

一般经数月或一年后使用,储存二、三十年者甚少,储藏百年以上者,更为稀世之珍药。  

陈李济用储藏百年之久老陈皮入药,在同业中独此一家。  

自明朝万历二十七年陈李济创业以来,岁岁收储陈皮,推陈入新,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陈李济独创储藏陈皮之法,百年而无虫霉之变,体轻而气味清香。  

陈李济用百年旧陈皮入药泛丸,功效奇著,广药老字号首推陈李济,虽然售价比同业的同类产品要高,但四百余年来仍供不应求。  

不过,拍卖会上的这款陈皮,却不是陈李济所出。  

据传是他的一位徒弟,学成了他的制皮技术,告老还乡之后,他将此技术在他的子孙后代中代代相传。  

后来,他的一位子孙颇有天赋,再次改进了制皮技术,而且也是他们家的运气好,才传承下来了这近二百年的陈皮。  

这百年陈皮开拍之后,竟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