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潜修(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元始,灵宝,道德。  

玉清,上清,太清。  

三人齐聚在一起,会形成无形的羁绊。  

在修行路上,三人合一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思想火花。  

眼下帝尊找到自己的路,只要按部就班的走下去,就可以开辟自身的第六秘境。  

帝尊能这么快找到自己的路,等到第六秘境成型,就可以终极一跃进入仙王领域。  

不过现在他的进度也不慢,自身第六秘境成型的速度很快,距离完全成型也用不了多久了。  

到时候就可以引动仙王劫,即便是在仙王领域都可以走得极远。  

“诸位道友,可愿随我游历一番?”帝尊邀请道。  

在神话时代诸多的天尊中,只有灵宝和道德入得了他的眼,有资格同他论道。  

现在同灵宝和道德一起,帝尊只觉得才思泉涌,对于第六秘境的想法越发清晰了。  

“游历?”  

听闻帝尊所说后,灵宝天尊两人点头道:“正有此意。”  

三人同行的话,更能找到第六秘境的思路。  

三清同时游历人间,陈昭也期待三人的成果,对于陈昭来说也能触类旁通。  

至于陈昭没有游历的心思,而是打算待在混沌山中,完善自身的第六秘境。  

体内世界中。  

扶桑神树和月桂神树如同擎天之柱,支撑天地两角,扎根在乾坤,太浩瀚了。  

两大神树发生了未知变化,耸入宇宙之端,古老而沧桑带着开天辟地的气机。  

原本的扶桑神树都疑似是上个纪元的世界树退化形成。  

现如今再次扎根在内天地中,化作了全新的世界树,并且跟月桂神树形成了阴阳共鸣。  

整个大界之上,还有另外一个虚幻的世界。  

这是精神之力所形成的世界,以整个第六秘境为基石所构建。  

源源不断的信仰之力从人间宇宙涌来,构建此方精神世界。  

第六秘境和虚神界相互交织,两者形成特殊的平衡。  

陈昭能够感觉到第六秘境在迅速成长。  

在开天辟地之初,青铜门就散发了一道朦胧青光融入第六秘境中。  

虽然不知道,那道青光具体有何作用,陈昭却是这对于第六秘境而言,没有半点的坏处,反倒是有着未知的好处。  

昔日在他将人皇幡和人皇剑铸造成仙器的时候,两器也融入了那朦胧的青光。  

接下来的时间中,陈昭都是盘坐混沌山中,演化自身的第六秘境。  

万载岁月过去,九天之上震荡,一股特殊波动弥漫而出,人间宇宙进入大道压制期。  

世人皆知伏羲大帝舍弃了天心印记。  

混沌山,陈昭和伏羲两人坐在亭台之中。  

这些年伏羲都前来请教问题,陈昭对此也没吝啬回答。  

“决定了?”陈昭端起一杯茶水,抿了一口后,询问道。  

“天心对我来说无用,强行占着天心,也只是挡了后世人的路。”伏羲回应道。  

参悟天心印记多年,天心印记对于他来说,已经是无用了,还不如放弃,给后世人证道的机会。  

而且伏羲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对于他来说,探索这广袤的天地,才是最为要紧的。  

“无论是一花一叶,还是山川星辰,皆是有大道气机,大道看似无形虚幻,实际却是无处不在,蕴含在万物之间。”  

陈昭讲述道:“最初的道,是最初的先民观山川日月,接触天地万物而来,最后开辟了进化修行之路。”  

“最初的道,的确是从万物,在山河,在一草一木中领悟而出。”  

“天地万物都蕴含伟力,触天地万物,挖掘其中蕴含伟力,借此磨砺自身,实现进化。”  

听闻人皇所说后,伏羲赞同道,讲述了自己对于天地万物的理解。  

伏羲才情很高,观摩日月星辰,山川万物,借此创造出了八卦,  

它参合倚仗了天地变化之术,可谓尽览物性、穷探天理。  

现在走上这条路挖掘万物伟力的路,可谓是前途无量。  

严格来说,伏羲才是这个时代的第一位人族大帝。  

新时代的第一位大帝都很特殊,这个时代出现的成道者,大多数将会属于人族。  

对于这些后世的证道者,只要有足够的潜力,陈昭也不会吝啬帮一把。  

伏羲也告别离开,打算游历人间,去观摩天地万物。  

现在整个混沌山躺了不少,神皇,血凰皇,盘皇都躺在混沌山进行蜕变。  

血凰皇虽然被炼制成了仙器,元神却是陷入了沉寂,正在进行升华进化。  

外在配置太高了,内在的配置跟不上,只能进行升华进化。  

到时候血凰皇脱离仙器自身,潜力很大。  

万载岁月过去了,伏羲大帝的大道压制期散去,新的大世出现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如同以往的大世一样,皆是有数不胜数的天骄出世。  

在多出了虚神界后,这一世的天骄质量更高,在虚神界厮杀,在外界厮杀,尤其惨烈。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本。  

两界都是伴随着腥风血雨,帝路之争都是如此,只有力压当代天骄,踩着无数天骄的尸骨上位,才能成就一世无敌。  

这一时证道之人,出乎所有预料,竟然是一位女性成道者。  

女性成道者,在整个修炼古史中都是极其稀少的。  

距离过于久远的神话时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