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吾即是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虞国灵矿,宅邸中。  

“李老哥,要是再过三年没有突破的迹象,我也不得不想法子去北原走一遭了。”  

袁雄说着。  

嘴角带着一抹苦涩。  

饶是惊艳如他,也都已经在通玄初境停留了十数年,耐心渐渐被消磨。  

这也是世间大多数武者的情况。  

如李锐这般毫无阻碍那是太多人梦寐以求的。  

袁定庭的义子只能让他走到通玄,想要更近一步,就只能自己去拼。  

只有去北边的战场才能寻到一线机会。  

别说他一个兵圣的义子,皇子也是一样。  

朱乾就是最好的例子。  

练武修仙都一样,哪儿有不拼命的。  

李锐:“袁老弟所求与我不同,是该思变了。”  

他并没有说什么不用急之类的废话。  

放哪个武夫身上都急。  

更何况袁雄尚且年轻,既然无法突破,没必要继续在灵矿蹉跎。  

袁雄有些惊讶:“李老哥也觉得我该动一动?”  

他原本以为李锐的性子会劝他留下。  

没想到。  

李锐竟然主动叫他思变。  

“当然,我又不是那些迂腐的翰林院老古板。”  

李锐哈哈大笑。  

袁雄闻言,也是大笑。  

随后,他好奇的望向李锐:“李老哥,你应该快了吧?”  

李锐颔首:  

“运气不错,阵法有所精进,触类旁通,连带入了中境。”  

袁雄愕然。  

他还猜测李锐是不是近中境,没想到,人家早就已经突破。  

还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李锐天天呆在清微宗的小山头上都能突破如喝水,他守着一座灵矿却寸步难进。  

当然。  

他也晓得。  

是双方的道不同。  

说通俗些,就是性子不一样,他虽然是袁定庭几个义子中最沉稳之人,但也是喜动的性子,做不出一闭关就是几十年的事情。  

而且在灵矿他也得了颇多好处。  

他们义子几个虽然都走的是袁定庭的路子。  

但时局终究不似从前。  

旁人只晓得圣皇登基艰难,殊不知,其后的仙祸藏了多少凶险。  

世人都觉得袁定庭、国师、定远侯地位超然。  

殊不知,这都是杀谪仙杀出来。  

否则真以为清定大真人这些谪仙如此平易近人?  

可现在,就没那机会。  

所以只有当年跟随袁定庭征战了最惨烈一战的大哥和二哥成就了天象。  

听了李锐的话。  

袁雄更坚定了自己北上的决心。  

望着袁雄离去。  

李锐只是轻笑。  

袁雄留在灵矿,对他助力自然极大,但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违心留他在十万山里。  

那是误了前途的大事。  

李锐虽不是舍己为人的圣者,却也讲究个义气。  

他见识过太多大道。  

所以晓得,袁雄的前程不在十万山。  

李锐站起身,回到房间之中。  

盘膝临窗而坐。  

清冷的月光洒在他的身上。  

下一瞬。  

周身有火光升腾,头顶一缕紫气寥寥升起。  

紫气东来,大道将近!  

李锐一动不动,以长青气化作红炎吸引大道锻造己身。  

也就是先天仙武道胎才能做到这一步。  

内视己身。  

就看到丹田之中的仙庭此时气象更加吓人,漫天紫霞,万千神芒,隐约间,还能看到仙人踪影,端是一个瑰丽雄伟。  

仙庭之中,无数大道气息流转。  

玄妙非凡。  

不错。  

李锐的道,便是他体内的仙庭。  

合道仙庭小天地!  

跳出万界外,不在五行中。  

这便是李锐要创的道。  

若是鹤千年见了,一定会畅快大笑,要不说,李锐才是他最得意的弟子。  

天地之道,又如何,看不上那就把自己练成大道!  

何等霸气。  

修士顺天而行,武夫自当逆天。  

李锐合道丹田之中开辟的小天地,一旦道成,便能超脱万物,与天地同寿。  

应该是天地崩碎,我亦长存。  

真正的大自在!  

但想要做到也是极为困难,必须融万千大道于一炉。  

当然。  

李锐现在当然不用做到那一步。  

只需要养出一丝仙庭道韵,便能安心踏入天象之境。  

他的眼神变得坚定。  

听闻修仙界的大修士尚且需要渡天劫,修行一事说是顺天,其实也是窃天之举。  

既然要成仙,那就要行非常之举。  

而且他不过才百岁而已,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  

可一旦心急走错了路,以后可就追悔莫及。  

下一刻。  

周身赤炎再度大涨,几乎将他的身形完全淹没。  

道韵之火不断锤炼他的体内仙庭。  

袁雄的行动力比李锐想的还要快。  

仅仅过了十日。  

朝廷那边的消息就传来。  

袁雄与聂思明受命北上,抵挡北原强敌。  

朝廷动作如此快,李锐倒并不诧异。  

好事,才会拖着。  

纵使如今北原的局势已经有所缓和,大规模作战没有,可游骑冲突从来就没间断过。  

别人逃还来不及。  

袁雄、聂思明两个身经百战的通玄将军任谁都是乐意之至。  

听说兵部和吏部那些个员外郎,可是熬了个大夜就给特办了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