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升官加爵(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天牛朱蛤听旨。”  

洪公公嗓音浑厚,中气十足。  

天牛朱蛤神情一震。  

折腾了这么久,可不就是为了这一纸虞国人口中的圣旨。  

人类有句话,君无戏言。  

说得其实是诏书,手谕、口谕那种反悔的可不算少。  

只有得了诏书,它的地位才能彻底安稳,继续过上舒服的日子。  

天牛朱蛤走上前。  

它将身为江河正神,见圣皇亦不用跪,对圣旨也是如此。  

洪公公对着天牛朱蛤露出善意的微笑:“不亏是天地奇妖,当真是不凡。”  

这天牛朱蛤乃是紫金宫曾经的三庭柱之一。  

若是它愿意投靠虞国,就与当年那位卫国公一样,极有宣传价值。  

更不用说这次天牛朱蛤立下大功就听洪公公开口: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牛朱蛤纯良,立有剿匪、阻洪之不世功绩封赤江江神,享赤江万里江河。”  

说罢。  

洪公公笑眯眯的把圣旨交到天牛朱蛤手上。  

天牛朱蛤倒也客气:“谢圣皇,有劳洪公公了。”  

洪公公脸上笑意更多:  

“恭喜朱蛤大人,以后这赤江万里水域,可就要靠朱蛤大人照看。”  

“职责所在,定会竭尽全力。”  

若不是外表差异太大,都要以为天牛朱蛤是个深谙官场之道的老人。  

宣读完了圣旨。  

周定海正要走上前。  

与这位权势滔天的老太监好生交谈时,却听那洪公公竟又从一旁的小宦官手中接过一封圣旨。  

这一幕,叫众人诧异。  

即便是随行了一路的王侍郎也有些始料未及。  

两封圣旨?  

只见洪公公笑眯眯的望着李锐:“李大人,接旨!”  

李锐有些诧异。  

正要跪。  

却被洪公公拦住:“李大人,陛下说了,你等同上三品,以后不用再跪。”  

闻言。  

李锐也就索性直起了身子。  

虞国朝廷为了激励天下武夫,特规定上三品武者见皇帝无需下跪。  

这可是连三品大员都享受不到的优待。  

当然。  

也是因为若是想要天下武夫全都下跪,代价实在太大。  

所以太祖才早早定力了这个规矩。  

就在众人诧异时。  

洪公公的声音再度想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镇山将军忠善仁义,履立奇功擢升右副都御史,封平远伯,享食邑千户,钦此!”  

右副都御史.平远伯!  

众人齐齐一惊。  

若是没记错,李锐当是这三百年来,第一个被封伯爵位之人!  

李锐张了张嘴,却没说什么。  

这些可坐实了他是天子红人的事。  

他虽说已经突破了炼神关,但明面上还一直在温养,并未突破。  

可人还没突破,升官就提前到了。  

右副都御史。  

正三品!  

李锐直接连跨两级。  

右副都御史乃是都察院之职,虞国朝廷的规矩左贵于右,故一般来说左只有一个,乃是专职都察院事务,而右则有好几个,几乎都是兼职。  

只是因为所行之事机要,所以才拔高身份,挂一个都察院虚职,以方便行事。  

各州的巡抚不少便兼了都察院右都御史。  

不过更令他诧异的,还得是平远伯。  

之前的子爵尚且还能说是虚名,可如今的平远伯却是实打实的显赫。  

除了少数几个还留存下来的开国伯爵之外,世间已经几乎不见。  

李锐算是数百年来独一份儿。  

足见身受皇恩之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某些二品重臣在那位龙庭之主心中的地位都没有李锐来的重。  

周定海意味深长的望了李锐一眼。  

都是官场的老人。  

在场几人当然都嗅出了不寻常的意味。  

李锐从洪公公手中接过圣旨:  

“谢陛下隆恩。”  

说罢。  

正要起身。  

一行行小字就出现在他眼前。  

恭喜宿主完成出将入相成就中级剧情——升官加爵。  

升官加爵乃是人生一大美事,若是两者齐聚,便是春风最得意。恭喜宿主获得此等显赫殊荣,将来仕途必定一片大好。  

完成任务升官加爵,奖励结算中.  

任务评分B。  

获得30点成就点数!  

姓名:李锐年龄:25  

天赋:武骨、悟性超绝、慧眼、大梦游仙、克妖制胜、道种功法:万古长青功物品:升灵书成就:50/100  

检测到宿主年仅二十五岁就完成所有出将入相中级剧情,表现优秀,下次奖励获得强化,请宿主尽快达成成就,开启奖励!  

李锐望着面板上的小字。  

嘴角微微上扬。  

两次奖励居然撞到一起。  

他开始有些期待下次获得的奖励会是什么。  

这时。  

耳边响起洪公公的声音:“李大人,恭喜,贺喜。”  

能被这位凶名赫赫的大太监如此礼遇的,最后无一不是成了朝中的大人物。  

之后。  

周定海在府中摆宴。  

洪公公和王侍郎被好生款待。  

王侍郎就坐在李锐身旁。  

“李大人,我在京城时便看出李大人非池中物,果不其然。”  

他眼中满是感慨。  

在京城初遇的时候,他是主持科举的礼部侍郎,李锐若不是因为聂思明,甚至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