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同道中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典客署中。  

李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房梁的阴影正要将他笼罩,整个人显得晦暗不明。  

冯京死了。  

连带春风堂一整个分舵都被付之一炬。  

烧得只剩下渣灰。  

“到底发生了什么?”  

唯一庆幸的或许也就是他乃使团一员,一举一动都在巫国朝廷的注视下。  

这是囚笼,同时也是保护。  

否则说不定他的下场也会与冯京一样。  

李锐几乎可以断定。  

冯京的死必定与暗卫的任务有关。  

就在李锐思索间,房门被人敲响。  

“李老哥。”  

听声音就晓得,是聂思明。  

推开房门。  

就看到聂思明正笑着望向自己:“王大人已经得到巫国国主的诏书,即日便要启程返回,你收拾收拾,今日晌午时分便走。”  

李锐眼中闪过喜悦。  

冯京身死,即便聂思明不说,他也会找到王侍郎想办法早些离开这是非之地。  

君子不立危墙。  

还是回到清河更为安全。  

“好。”  

李锐点了点头。  

正准备收拾东西时,夏小棠就俏生生的来到典客署他的小院前。  

“李前辈准备走?”  

“嗯,使团准备回去复命。”  

夏小棠:“好吧,还想着李前辈好不容易来一趟巫庭,事情办完了,我领着去好生逛逛。”  

“以后还有机会。”  

李锐忽的问:“小棠姑娘,昨日巫庭西城走水,你可听说?”  

夏小棠有些诧异:“刚听说,怎么,前辈也晓得?”  

李锐点头:  

“那间商铺乃是春风堂的一处分会。”  

夏小棠是晓得李锐开了家名叫春风堂的商会,表情顿时凝重起来。  

“此事我会叫刑部多留意。”  

她立马就嗅到了阴谋的味道。  

李锐刚来。  

春风堂就出事,哪儿有这么巧的事情,定然是有人从中作梗。  

不过夏小棠并未朝谪仙人的方向去想。  

而是觉得巫国那些年轻武将因被李锐破坏了计划,所以心存报复,不敢招惹李锐,就对李锐的春风堂动手。  

见夏小棠要让刑部来查,李锐欣然接受:  

“那就麻烦夏姑娘了。”  

“只是我恐怕是等不到破案,夏姑娘若是有消息,只消把情况告诉我便是,切莫起冲突。”  

夏小棠拍了拍胸脯:“放心,我办事稳着呢。”  

当天晌午时分。  

虞国使团就在典客署的门口集合。  

来的时候只有鸿胪寺的官员,去时,巫国礼部左侍郎亲自来送行。  

王侍郎那叫一个春风得意。  

事情办得漂亮,回去之后,在圣皇那里也能多得些好印象。  

刚出城。  

就看到熟悉的驼山牛已经站在门前。  

还有秦火和黑巫卫。  

秦火还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  

丝毫看不出居然是个主张抵抗虞国出兵那一派的大臣。  

‘小棠姑娘的评价没错,确实是个笑面虎。’  

李锐心中想着。  

秦火就走上前:“真是有缘分,又能与诸位大人同行一程,实乃我之大幸。”  

王侍郎眯起眼睛:  

“秦大人实在过谦,能有秦大人相伴,这一趟我们也能安心。”  

他已经从李锐口中晓得。  

眼前这个伴了他们一路的老好人,居然就是巫国黑巫卫情报网的头子。  

听到的时候可是吓了一身冷汗。  

现在再看,才晓得秦火的厉害。  

伪装的太好。  

王侍郎能坐上礼部侍郎的位子,当然不是一般人,能瞒得过他的眼睛。  

那是大本事。  

几人在城门前又是一番寒暄。  

马车被搬上了驼山牛的背上,这才依依不舍的告辞离去。  

使团走了五天。  

一切皆顺遂。  

驼山牛趴在一处清澈的湖泊旁,打着呼噜。  

众人围坐在两个篝火前。  

脸被照得通红。  

虞国使团一个篝火,巫国骑兵一个篝火,泾渭分明。  

虽说两国联手,但秦火的立场就注定他不可能与虞国的使团真正的走近。  

“巫国风光,倒是别有一番滋味。”  

“真叫个。”  

“湖光潋滟月清朗,山色空蒙夜未央。”  

事情办妥,王侍郎的心情大好,文人的脾性就来了。  

一旁几个礼部和鸿胪寺的官员连忙吹捧:  

“大人此诗寥寥几笔,写山写水又写月,我竟读出了几分报国之志,大人不愧是状元出身,我等尚要多请教。”  

其他几人也是不甘落后。  

像极了前世的阅读理解。  

聂思明和袁雄则是半点不感兴趣。  

他们对文人这些附庸风雅的事情从来都是嗤之以鼻,有那些时间,还不如多打两遍拳来得痛快。  

李锐心里摇头轻笑。  

他这里倒是藏了好些半句诗,不过他可没有做大虞诗仙的想法,而且也做不了。  

前世的诗好,引经据典是很重要的一环。  

这方世界可没有那些典故,强念出来只会觉得突兀,苍白,没那韵味。  

而且,虞国的诗仙也不差。  

就在王侍郎心情大好,准备琢磨出下半句,然后去找京城里那些老家伙炫耀一番时,秦火走了过来。  

“李大人,小棠姑娘有些话想要我转告你。”  

看到秦火主动找李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