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写点东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文章题目没想好,就先不写了)  

最近用deepseek时,真切感受到什么叫“科技重塑生活”。但有个现象总让我有些沮丧——  

人们能坦然承认自己依赖科技偷懒,却羞于面对文化消费的真实需求。  

人类懒得走路,于是有了汽车和飞机;人类懒得寄信,等待漫长的时间回复,于是有了现代的通讯工具。它们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人类的历史就是懒人的历史,懒惰是文明的意义本身:我们从茹毛饮血、朝不保夕的原始人,走到盛夏时依旧凉爽的空调房里,享用唾手可得的美味食物,发展就是为了让人类“有资格懒惰”。  

追求方便、舒适、便捷是人类的天性。  

坦言自己希望手机用起来更方便,或者汽车乘坐时更舒适,或者对口味绝佳的美食赞不绝口,不会造成任何的心理负担。  

抱怨“高铁太快了,导致我欣赏沿途风景时间不够”,一般来说,只会出现一种情景里——老师要求小学生写无病呻吟、言不由衷的作问。  

我想起,以前小学时候,语文老师让我们根据某个问答题写小作文,主题是“现代通讯方式那么方便,是不是我们就没必要写信了呢?”  

我根据老师的要求,引经据典,揣测出题人思路,说明书信中承载的文化内涵,用各种排比句比喻句论证:为什么冰冷的电子邮件无法代替纸质书信,为什么即时的通讯方式“太快了”,无法承载默默温情。  

那天,我是全班答案最好的学生,站起来被老师点名表扬,享受着全班同学崇敬的目光。  

但今天,要是让我再回答一次这个问题,我只会说:  

“你特么自己爱写信贴邮票靠邮局寄信,你随意,反正我不会那么无聊!”  

十多年后,坐在屏幕之前,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和便利性,没有了课业压力和老师目光,不再需要揣测出题人意图、攀折拿高分的我,终于能够心安理得地坦言承认自己的“懒惰”,认可技术进步的伟大。  

这可能也说明了某种时代的发展——在我小时候,人们充满了对“技术进步”、“后现代”的不信任感。  

那时候的科幻电影和动画总是描绘科技带来的一个黑暗的未来:污染遍地、传统文化消亡、人工智能叛变…  

我们花了很多年的时间,终于能正视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了,对科技的不安全感逐渐消解在了技术进步带来的美好中。  

今天,我们夸赞智能手机的人性化设计或惊叹自动驾驶的精妙算法时,不需要为此而感觉羞愧。  

“对,我就是懒惰,我就是希望更便利更快捷,希望有更舒适的体验。”  

遗憾的是,这种对“技术进步带来便利性”的认可,没有同步延伸到文化产品中。  

大部分人尚未意识到,文化产品的进步和技术产品的进步,遵循的是同样的路径。  

一旦面对文化产品,面对小说、漫画、动画、游戏和电影,社会好像又变回了老古板:  

想要更流畅的叙事节奏、更精准的情绪爆点、更体贴的碎片化阅读设计——这些优化诉求和技术产品是完全同源的,却需要遮遮掩掩。  

这可能源于一种社交羞耻——承认自己喜欢那些追求密集情绪感官刺激、被精巧设计过的文化产品,会被认为是审美低下,缺少鉴赏力的表现。  

这也让人们下意识的忽略了,流行文化产品创作者投入了多少的心血,他们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时所做出的巨大的努力。就像黑神话:悟空团队在科隆展大屏播放的实机演示里,那个虎先锋毛发拂过月光的效果,背后是2000小时的动作捕捉调试。  

对技术产品来说,用户需求是合理的。但面对文化产品,真实的、客观存在的用户需求就被淹没在了这种社交羞耻感之下,引发了双重标准和审美霸凌。  

我以前在投资公司里于ppt中见识了上百个企业做产品的思路——他们描绘“用户画像”,说明产品的“竞业壁垒”是什么,“核心优势”又是什么,努力证明自己的项目具有商业前景。这些企业有电商,有牙科医院,有线下商铺,但他们做产品的思路是殊途同归的。正是他们的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了。  

而随着我接触网文写作,见识扩展,才发现,原来文化产品也遵循一样的模式。  

那些游戏制作者们,那些畅销小说和网络文学作家们,那些漫画家和动画创作者们,数以万计的创作者们呕心沥血,绞尽脑汁,用尽所有的智慧和技术手段,在一代又一代的产品更迭中,研究心流,探索人类的心理特质,保留最有效的铺垫,减少人们付出的精力,提高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正如交通工具代替人脚一般,手机代替信件成为新的通讯工具一样。  

这产生了一个相当讽刺的现象:  

在技术产品中,你越是追求便利性,越是追求使用者体验时的舒适,越是精准满足客户的痛点,你就能收获越多的赞美。  

但对于付出了同样心血的文化产品创作者,标准一下子就变了。他们明明也在做出同样的努力,但努力得越多却越被认为和“优秀”背道而驰,越是努力改善客户的使用体验,吸引尽可能多的大众,就越是被认为低贱,越是要被所谓的“阳春白雪”硬压一头。  

他们的心血和努力在显而易见的双重标准中被嗤之以鼻。我们享受着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