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大争之世象(2/3)
不能妥善处置,怕将酿成大患。”
张福臻也是一阵摇头叹息:“哎,只能尽人事而听天命啦。”
这时,远处长安岭堡城方向飘起一溜烟尘,显然有骑兵正策马奔驰而来,张诚抬手指着前面道:“督臣,刘守备来迎接咱们啦。”
第二日清晨,仍是骑兵在前开路,战车营居中,步营居后压阵,数千将士开出长安岭堡城往雕號堡行去。
长安岭守备刘世尊亲自送出数里之外,才与张诚依依惜别,临走时更是诚恳地乞求张诚,希望下次再有出战的机会,也带他去前线历练历练,长长见识。
说白了,刘世尊还是眼红出战各将所获得的军功啦!
现如今的宣府北路、东路各武官们,都十分眼红那些每每追随张诚出战的各位将领,每一次出战归来,都有一批人升官发财。
君不见当年的百户,如今都已是堂堂游击将军,而且如陈铮、张国栋这一次更是有望再升一级,成为宣府镇下的参将。
如今晋升速度,莫说是在宣府镇内,就算放眼整个大明国内也寻不到几个,怎不叫人眼红不已。
别了长安岭守备刘世尊后,张诚与张福臻此次也不再策马骑行,而是都登上了各自的座车,跟在骑兵队伍后面缓缓而行。
这边一共有四辆座车,分别由张诚、张福臻、唐春茹、吴家母女乘坐,整个队伍前后绵延达数里之遥,更是骑兵、车队、步营间杂,真可谓是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虽然外面北风呼啸,然每一辆座车上的门窗都有厚实的毡帘,内部更装饰了一层绒布以抵挡寒气,最后还在座车内配有一尊暖炉,所以感觉不到丝毫寒凉之意。
当日申时,张诚等一行人顺利抵达雕號堡,千户刘忠石早就为他们一行预备好了酒宴和下榻的地方。
雕號堡位于北路与外界相通的官道要路,张诚此前就已多次途径此地,而刘忠石也早就向他表了忠心,而今更是极力巴结讨好张诚。
舟车劳顿,张诚都已略感些许疲惫,更何况年已七十的张福臻,以及唐春茹、吴家母女等女流之辈。
尤其是唐春茹,此前她一直深居皇宫大内,后虽被崇祯皇帝赐予张诚,但也是长久居于府中,并未有出过京城。
而今次是她成年以来第一次离开京城,外间的一切都使她大感惊奇,一路行来大有耳目一新之感,就连身体上的疲惫也被这一股子兴奋之情,给冲得淡了许多。
可随着行路日久,沿途风光给她的新奇感逐渐减弱,身体的疲惫感便即大举袭来,行至雕號堡时,唐春茹已然在心中叫苦连连。
但即使如此,她却只能在心中强自忍耐,并不敢表现出丝毫疲态,也不敢有丝毫的怨言,或许这就是她在宫中时练成的一种美德吧。
这一路行来,吴家母女与唐春茹也是相处融洽,唐春茹在宫里的生活十分压抑,除了谨守规矩之外,还要处处小心谨慎,一点小错都有可能换来极大的惩罚。
自从她被赐给张诚之后,虽然很长时间都是她一人独居府中,但却也没了宫里的那些规矩,着实舒坦了许多。
而后,张诚在辽东得胜班师回京后,对她也是宠爱有加,整个伯爵府里自然以她为尊,而她也从不在下人前摆架子,天真烂漫依然。
这一次离京返宣的路途,她对吴家姨母也是以长辈之礼相待,确实很讨吴家姨母的欢心,就连吴婷玥此前因为好闺蜜季轩竹抱不平,对唐春茹很有些意见。
但相处下来这几日光景,对她的看法也是大为改观!
(本章完)
“督臣,我们今晚就在长安所歇息一宿,明早再启程往雕號堡。可好?”
张福臻此刻也是十分疲惫,见张诚提议在前方长安岭堡歇息,自然是不会反对,同时更对张诚另眼相看。
此前,他对张诚的印象就是极佳,这其中不止是因为张诚治军有方,连连建功,更主要的还是张诚在北路的军事建树。
但就算他在这般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下,仍是为朝廷做出如此贡献,却仍然挡不住朝臣对他个人的批评和抨击,可见朝廷政争已经彻底演变成了无比黑暗的党争之中。
非我党人,其心必异,如不除之,必成大患!
正是以上种种,也更加坚定了张诚的结党之心,但对此他却也是小心翼翼,暂时仍是以结交不甚起眼的下级官吏为主,而对上则是紧紧抱住崇祯皇帝身边内监和宠臣的大腿。
这时,他见总督张福臻已显疲态,便主动放缓了马速,让胯下战马缓缓而行,以使张福臻能够歇息一下。
眼看再前行不远便是长安岭所城,看来今晚也就只能在此处下榻安歇,毕竟继续前行就是当年张诚遇袭的那一大段峡谷,可不敢贪黑夜进。
可即使如此,张福臻到任以来依然苦心经营宣大地方的军事防务,非但是增加了长城一万三千丈,更开垦屯田达三万七千顷之多,奏上的屯息银也有二十四万七千余两。
即使如他们这样能力出众的人,若是不善于交际逢迎,在朝中没有靠山作为奥援,也无法于这乱世之中长久。
张福臻一直认为能带兵打仗的将军不缺,但可以治理地方,如张诚这般彻底整肃地方军事军务的却太少。
他所钦佩的也正是张诚对北路的治理,能以北路一方偏僻之地,而养出如此精悍的军兵将士,这才是最为难得之事。
张福臻也是一阵摇头叹息:“哎,只能尽人事而听天命啦。”
这时,远处长安岭堡城方向飘起一溜烟尘,显然有骑兵正策马奔驰而来,张诚抬手指着前面道:“督臣,刘守备来迎接咱们啦。”
第二日清晨,仍是骑兵在前开路,战车营居中,步营居后压阵,数千将士开出长安岭堡城往雕號堡行去。
长安岭守备刘世尊亲自送出数里之外,才与张诚依依惜别,临走时更是诚恳地乞求张诚,希望下次再有出战的机会,也带他去前线历练历练,长长见识。
说白了,刘世尊还是眼红出战各将所获得的军功啦!
现如今的宣府北路、东路各武官们,都十分眼红那些每每追随张诚出战的各位将领,每一次出战归来,都有一批人升官发财。
君不见当年的百户,如今都已是堂堂游击将军,而且如陈铮、张国栋这一次更是有望再升一级,成为宣府镇下的参将。
如今晋升速度,莫说是在宣府镇内,就算放眼整个大明国内也寻不到几个,怎不叫人眼红不已。
别了长安岭守备刘世尊后,张诚与张福臻此次也不再策马骑行,而是都登上了各自的座车,跟在骑兵队伍后面缓缓而行。
这边一共有四辆座车,分别由张诚、张福臻、唐春茹、吴家母女乘坐,整个队伍前后绵延达数里之遥,更是骑兵、车队、步营间杂,真可谓是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虽然外面北风呼啸,然每一辆座车上的门窗都有厚实的毡帘,内部更装饰了一层绒布以抵挡寒气,最后还在座车内配有一尊暖炉,所以感觉不到丝毫寒凉之意。
当日申时,张诚等一行人顺利抵达雕號堡,千户刘忠石早就为他们一行预备好了酒宴和下榻的地方。
雕號堡位于北路与外界相通的官道要路,张诚此前就已多次途径此地,而刘忠石也早就向他表了忠心,而今更是极力巴结讨好张诚。
舟车劳顿,张诚都已略感些许疲惫,更何况年已七十的张福臻,以及唐春茹、吴家母女等女流之辈。
尤其是唐春茹,此前她一直深居皇宫大内,后虽被崇祯皇帝赐予张诚,但也是长久居于府中,并未有出过京城。
而今次是她成年以来第一次离开京城,外间的一切都使她大感惊奇,一路行来大有耳目一新之感,就连身体上的疲惫也被这一股子兴奋之情,给冲得淡了许多。
可随着行路日久,沿途风光给她的新奇感逐渐减弱,身体的疲惫感便即大举袭来,行至雕號堡时,唐春茹已然在心中叫苦连连。
但即使如此,她却只能在心中强自忍耐,并不敢表现出丝毫疲态,也不敢有丝毫的怨言,或许这就是她在宫中时练成的一种美德吧。
这一路行来,吴家母女与唐春茹也是相处融洽,唐春茹在宫里的生活十分压抑,除了谨守规矩之外,还要处处小心谨慎,一点小错都有可能换来极大的惩罚。
自从她被赐给张诚之后,虽然很长时间都是她一人独居府中,但却也没了宫里的那些规矩,着实舒坦了许多。
而后,张诚在辽东得胜班师回京后,对她也是宠爱有加,整个伯爵府里自然以她为尊,而她也从不在下人前摆架子,天真烂漫依然。
这一次离京返宣的路途,她对吴家姨母也是以长辈之礼相待,确实很讨吴家姨母的欢心,就连吴婷玥此前因为好闺蜜季轩竹抱不平,对唐春茹很有些意见。
但相处下来这几日光景,对她的看法也是大为改观!
(本章完)
“督臣,我们今晚就在长安所歇息一宿,明早再启程往雕號堡。可好?”
张福臻此刻也是十分疲惫,见张诚提议在前方长安岭堡歇息,自然是不会反对,同时更对张诚另眼相看。
此前,他对张诚的印象就是极佳,这其中不止是因为张诚治军有方,连连建功,更主要的还是张诚在北路的军事建树。
但就算他在这般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下,仍是为朝廷做出如此贡献,却仍然挡不住朝臣对他个人的批评和抨击,可见朝廷政争已经彻底演变成了无比黑暗的党争之中。
非我党人,其心必异,如不除之,必成大患!
正是以上种种,也更加坚定了张诚的结党之心,但对此他却也是小心翼翼,暂时仍是以结交不甚起眼的下级官吏为主,而对上则是紧紧抱住崇祯皇帝身边内监和宠臣的大腿。
这时,他见总督张福臻已显疲态,便主动放缓了马速,让胯下战马缓缓而行,以使张福臻能够歇息一下。
眼看再前行不远便是长安岭所城,看来今晚也就只能在此处下榻安歇,毕竟继续前行就是当年张诚遇袭的那一大段峡谷,可不敢贪黑夜进。
可即使如此,张福臻到任以来依然苦心经营宣大地方的军事防务,非但是增加了长城一万三千丈,更开垦屯田达三万七千顷之多,奏上的屯息银也有二十四万七千余两。
即使如他们这样能力出众的人,若是不善于交际逢迎,在朝中没有靠山作为奥援,也无法于这乱世之中长久。
张福臻一直认为能带兵打仗的将军不缺,但可以治理地方,如张诚这般彻底整肃地方军事军务的却太少。
他所钦佩的也正是张诚对北路的治理,能以北路一方偏僻之地,而养出如此精悍的军兵将士,这才是最为难得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