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精确蒸发(2/3)
还需要存放几十年,才可以让绝大部分超重水中的氚衰变成为氦3。
提纯成本、管理成本、储存成本、时间成本,综合叠加起来,还不如直接发火箭去月球开采提炼氦3。
而地球水体之中的超重水,每年虽然会通过衰变产生大量的氦3,但氦这种东西有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一个是氦属于惰性元素,它几乎不和其他元素结合,而是会形成氦气。
第二个问题,就是氦气非常轻,一旦其出现在大气层中,根本不会在地面堆积,而是快速向上漂浮,然后飘到外太空去。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氦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排行老二的元素,按道理来讲,应该是宇宙中含量第二高的元素,却在地球表层混成了稀有气体。
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地球没有办法保存氦气,只能眼睁睁看着氦气逃逸到外太空,成为外太空的星尘。
而现在方腾龙搞出来了的这一套技术,就为氦3资源的生产,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只需要通过沿海的海水淡化工厂,源源不断提炼重水和超重水,然后将这些重水和超重水进一步分离,分离出高纯度的超重水。
然后将这些超重水储存起来,只需要等12.3年,即第一个半衰期过去,那储存的超重水,就有一半的超重水中的氚,会转变成为氦3。
理论上,1吨超重水经过第一个半衰期后,大约可以产生136公斤氦3。
以现在民勤集团掌握的技术,只需要在海水淡化工厂的工艺之中,加多两道提纯工艺,一吨氦3的提炼成本大概就是几十万块钱。
当然,如果将这些成本分摊到海水淡化工厂的淡水生产之中,那其实并不需要每吨几十万块钱的提炼成本。
就算是每吨几十万块钱的生产成本,对比来看,还是物有所值的。
因为理论上,1吨氦3通过可控核聚变可以产生大约10亿千瓦时的电能,哪怕是按照目前现在国内的平均电价0.4元每千瓦时计算,10亿千瓦时的电能也价值4亿元左右。
不过这种计算显然不够精确。
毕竟可控核聚变的其他成本投入也不小。
但是如果可以直接采用氦3作为可控核聚变的核燃料,倒是可以降低可控核聚变的一部分技术难度。
现在全球的可控核聚变项目,别看都吹得天花乱坠,仿佛过几年就可以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营运。
实际上,现在可控核聚变有非常多缺陷。
包括反应系统的材料难题、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控制难题、中子照射难题、氢脆难题、核燃料难题等。
如果采用氦3作为可控核聚变的核燃料,至少可以解决三个难题,即中子照射难题、氢脆难题、核燃料难题。
中子照射、氢脆这两个难题,也是导致可控核聚变系统的材料要求非常苛刻。
恰好氦3产生的核聚变反应中,不会产生严重的氢脆和中子照射,这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材料要求。
同时民勤集团还获得了母公司海陆丰公司的水银硅管常温超导技术。
因此现在如果这些技术可以组合起来,可控核聚变似乎只剩下最后一步了。
其实最后一步的高温等离子体流体控制问题,现在已经没有太大的难题了,因为这几年国内这AI技术上,和工程模拟技术上,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比如长安的星环聚能公司,他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从传统的托卡马克装置和仿星器,衍生出全新的技术路线。
如果星环聚能公司可以获得海陆丰公司、民勤集团的技术和材料支持,估计不用几年就可以搞出商业化的可控核聚变系统。
刘同信思考了一会,觉得这件事不是他一个人可以决定的,便出了实验区,通过内部的特别线路,拨通了一个电话。
嘟嘟嘟…
“喂,你好,我是民勤集团第三实验室的刘同信,请问是杜总吗?”
“刘同信?”
过了片刻,电话对面似乎弄清楚了他的身份,便简明扼要问道:“刘博士,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
“杜总,我们实验室最近研发出一套新技术,可能涉及到战略安全,我需要您亲自过来一趟。”
一听到涉及到战略安全的技术,杜国建便瞬间严肃起来:“涉及战略安全?好,你们还在实验室吧?”
“是的,我还实验室。”
“等一下,我看一下行程表…”过了一会,电话对面再次传来杜国建的声音:“刘博士,下午一点半有时间吗?”
“有。”
“好,你们准备好相关的材料,我下午一点半会过去一趟,不过我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
“好的,我尽量安排好汇报工作。”
“那就下午见。”
挂了电话。
刘同信看了看手机的时间,此时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半了,他赶紧转过头看向黄重义,吩咐道:“重义,你们先吃饭,争取十二点半返回实验室,然后准备好材料,待会我和你们一起整理。”
“好。”黄重义也严肃地点了点头。
很快第三实验室的全体员工便提前下班吃饭。
对于这种科研团队来讲,他们上班的时间往往是不太固定的,特别是遇到这种重大项目的时候。
他们很多人只用了半个小时左右,就吃了午饭,便急匆匆赶回实验室,对各种实验数据进行全面
提纯成本、管理成本、储存成本、时间成本,综合叠加起来,还不如直接发火箭去月球开采提炼氦3。
而地球水体之中的超重水,每年虽然会通过衰变产生大量的氦3,但氦这种东西有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一个是氦属于惰性元素,它几乎不和其他元素结合,而是会形成氦气。
第二个问题,就是氦气非常轻,一旦其出现在大气层中,根本不会在地面堆积,而是快速向上漂浮,然后飘到外太空去。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氦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排行老二的元素,按道理来讲,应该是宇宙中含量第二高的元素,却在地球表层混成了稀有气体。
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地球没有办法保存氦气,只能眼睁睁看着氦气逃逸到外太空,成为外太空的星尘。
而现在方腾龙搞出来了的这一套技术,就为氦3资源的生产,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只需要通过沿海的海水淡化工厂,源源不断提炼重水和超重水,然后将这些重水和超重水进一步分离,分离出高纯度的超重水。
然后将这些超重水储存起来,只需要等12.3年,即第一个半衰期过去,那储存的超重水,就有一半的超重水中的氚,会转变成为氦3。
理论上,1吨超重水经过第一个半衰期后,大约可以产生136公斤氦3。
以现在民勤集团掌握的技术,只需要在海水淡化工厂的工艺之中,加多两道提纯工艺,一吨氦3的提炼成本大概就是几十万块钱。
当然,如果将这些成本分摊到海水淡化工厂的淡水生产之中,那其实并不需要每吨几十万块钱的提炼成本。
就算是每吨几十万块钱的生产成本,对比来看,还是物有所值的。
因为理论上,1吨氦3通过可控核聚变可以产生大约10亿千瓦时的电能,哪怕是按照目前现在国内的平均电价0.4元每千瓦时计算,10亿千瓦时的电能也价值4亿元左右。
不过这种计算显然不够精确。
毕竟可控核聚变的其他成本投入也不小。
但是如果可以直接采用氦3作为可控核聚变的核燃料,倒是可以降低可控核聚变的一部分技术难度。
现在全球的可控核聚变项目,别看都吹得天花乱坠,仿佛过几年就可以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营运。
实际上,现在可控核聚变有非常多缺陷。
包括反应系统的材料难题、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控制难题、中子照射难题、氢脆难题、核燃料难题等。
如果采用氦3作为可控核聚变的核燃料,至少可以解决三个难题,即中子照射难题、氢脆难题、核燃料难题。
中子照射、氢脆这两个难题,也是导致可控核聚变系统的材料要求非常苛刻。
恰好氦3产生的核聚变反应中,不会产生严重的氢脆和中子照射,这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材料要求。
同时民勤集团还获得了母公司海陆丰公司的水银硅管常温超导技术。
因此现在如果这些技术可以组合起来,可控核聚变似乎只剩下最后一步了。
其实最后一步的高温等离子体流体控制问题,现在已经没有太大的难题了,因为这几年国内这AI技术上,和工程模拟技术上,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比如长安的星环聚能公司,他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从传统的托卡马克装置和仿星器,衍生出全新的技术路线。
如果星环聚能公司可以获得海陆丰公司、民勤集团的技术和材料支持,估计不用几年就可以搞出商业化的可控核聚变系统。
刘同信思考了一会,觉得这件事不是他一个人可以决定的,便出了实验区,通过内部的特别线路,拨通了一个电话。
嘟嘟嘟…
“喂,你好,我是民勤集团第三实验室的刘同信,请问是杜总吗?”
“刘同信?”
过了片刻,电话对面似乎弄清楚了他的身份,便简明扼要问道:“刘博士,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
“杜总,我们实验室最近研发出一套新技术,可能涉及到战略安全,我需要您亲自过来一趟。”
一听到涉及到战略安全的技术,杜国建便瞬间严肃起来:“涉及战略安全?好,你们还在实验室吧?”
“是的,我还实验室。”
“等一下,我看一下行程表…”过了一会,电话对面再次传来杜国建的声音:“刘博士,下午一点半有时间吗?”
“有。”
“好,你们准备好相关的材料,我下午一点半会过去一趟,不过我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
“好的,我尽量安排好汇报工作。”
“那就下午见。”
挂了电话。
刘同信看了看手机的时间,此时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半了,他赶紧转过头看向黄重义,吩咐道:“重义,你们先吃饭,争取十二点半返回实验室,然后准备好材料,待会我和你们一起整理。”
“好。”黄重义也严肃地点了点头。
很快第三实验室的全体员工便提前下班吃饭。
对于这种科研团队来讲,他们上班的时间往往是不太固定的,特别是遇到这种重大项目的时候。
他们很多人只用了半个小时左右,就吃了午饭,便急匆匆赶回实验室,对各种实验数据进行全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