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奋起(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他们还真信这一套。  

这也是章问天一开始就将江淼抬出来的原因,很多人都是迷信权威的,特别是这个权威还没有出现大问题的时候,基本可以压下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对了,章组长,这个木薯产量是多少?需不需要泡水?”  

章问天摇摇头:“不需要,这个米木薯虽然有毒,但毒性成分会在木薯成熟阶段自动分解掉,而如何判断木薯成熟,非常简单,只要看到木薯开始落叶,那就证明米木薯块根的毒素被分解掉了。”  

“产量呢?”  

“还有要种植多久?”  

“产量方面,我们的模拟普通农田的实验田,亩产差不多在5吨左右,米木薯种植周期大概在9个月左右,淀粉含量为33左右。”  

众人七嘴八舌的小声讨论起来。  

不少人已经心动了。  

不过他们还是继续听章问天介绍其他品种。  

“麦木薯的情况和米木薯差不多,就是淀粉结构和小麦高度相似,其他的特性差不多。”  

“最后一个品种的粉木薯,这品种比较特殊,它还是原来的木薯淀粉结构,不过淀粉含量大概在42左右,而亩产可以达到6吨左右,生长周期则是12个月。”  

听完了简单的介绍,众人或在心里面盘算着种植的收益,或和关系比较好的亲朋好友讨论着。  

众人对于麦木薯、米木薯的兴趣比较大一点,虽然亩产低于粉木薯,但前两者可以做米粉和麦粉,这用途一下子就变大了很多。  

显然这些农民见识短浅,却不代表他们对时事新闻一无所知。  

要知道国内的老大爷老农民,个个都是键政老油条,说起各种时事新闻,可以做到滔滔不绝讲几天几夜不重样。  

因此很多人都知道南美洲的枯叶病,会影响小麦水稻玉米的种植。  

为了可以继续快乐的嗦螺蛳粉,他们觉得米木薯大有可为。  

毕竟米木薯的淀粉含量达到33左右,加上亩产5吨左右的产量,这意味着一亩米木薯差不多可以生产出1.7吨左右的米粉,这可比水稻厉害得多。  

目前水稻品种之中,亩产最高的“粒两优8022”品种,平均亩产1251.5公斤,是国内杂交水稻单季亩产最高的品种。  

而干稻谷的淀粉含量在70左右。  

这意味着一亩杂交水稻最多只能生产出875公斤米粉,一年种植两季,也才勉强达到1750公斤米粉。  

而全国其他水稻品种中,平均亩产也就800到1000公斤,显然整体亩产是低于米木薯的。  

更何况米木薯耐旱、耐贫瘠、抗病性强、管理成本低,加上现在来势汹汹的枯叶病,对木薯毫无杀伤性。  

自然让很多农民的心动不已。  

章问天又说起一个事情:“各位,我们公司为了方便采收,目前只在桂省推广种植米木薯和粉木薯,而且这两个品种还是分片区,一个乡镇只能种植一个品种,你们村目前处于米木薯的种植规划区,因此你们只能选择米木薯。”  

“原来如此。”  

“这也对,要是随便种,到时候采收分不清了,就麻烦了。”  

“章组长,现在可以拿到根苗吗?”  

章问天点了点头:“当然可以,要种植的乡亲们,来这边登记。”  

很快就有几十户农民和章问天小组签署了种植协议。  

而这个桂省境内,有几十个小组在各个乡镇日以继夜的忙碌着推广种植木薯新品种。  

除此之外,岭南、琼州、福省、滇省都有相关的推广小组在推动木薯种植。  

虽然这些新品种只在海陆丰公司的实验农场进行过试种植,但有江淼这个金字招牌在,推广难度还是非常小的。  

特别是琼州、岭南、桂省这些地区,有大批和海陆丰公司合作,而获得不小收益的种植户养殖户,海陆丰公司在当地的群众基础非常强大,推广新品种相对比较容易。  

作为传统的大米饮食区,华南地区在这一次南美洲枯叶病的冲击下,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大米抢购潮。  

推广米木薯种植,就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米荒。  

就算是新品种的抗枯叶病水稻研发成功,华南地区种植的米木薯、麦木薯、粉木薯,其实也不会出现崩盘的情况。  

因为现在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都在飙升,三月份和国内签署长期采购协议的西亚和北非国家,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幸运了。  

有些国家甚至觉得自己在鬼门关前转了一圈。  

比如埃及,如果按照五月份的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那埃及至少要多付出2.5倍的成本,才有可能购买到差不多的粮食。  

至于赛里斯的企业会不会毁约,包括埃及粮食贸易公司在内的十几个企业,都觉得这个可能性不大,主要是赛里斯在这方面的信用非常好。  

虽然看起来是这些地区占了很大的便宜,但国内并没有太在意,主要是国内现在有底气这样做。  

之前是担心粮食生产太多,导致全球粮食价格崩盘,现在受到气候异常和南美洲枯叶病的双重打击,全球市场的粮食供应已经开始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情况。  

因此国内可以放开手脚的生产。  

甚至可以利用低价粮食,实现以前举步维艰的华元结算,同时扩大在全球各地的采矿布局。  

木薯大规模种植的同一时间。  

海陆丰公司也在布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