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插曲(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通过公路运输到长三角地区。  

江淼考察了一番裕安农场。  

之后就前往崇明岛东北海岸的新征村考察。  

在崇明固体废物处置综合利用中心附近,江淼看到了一大片的盐碱地滩涂,这地方连仙豆大豆都很难种植,原因就在于海水会在涨潮期间,将这些滩涂覆盖。  

除非开垦作为咸水养殖场,或者进行填海造陆,不然很难利用起来。  

江淼考察这里,自然是带着目的过来的。  

他计划未来在该区域,建设一片海水养殖场,不过不是用来养殖鱼类的,而是用来养殖螺旋藻的。  

为什么要养殖螺旋藻?  

答案并不是为了吃。  

而是为了储存能量。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从上游流下来的河水富含各种养分和污染物,因此入海口附近的水源不适合作为食用水产品的养殖用水。  

江淼计划用这种富营养化,又含有污染物的河口水,作为螺旋藻的养殖水体。  

这样做的好处非常多。  

一方面可以通过螺旋藻的富集作用,将水体中的超量营养成分和污染成分吸收了,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效果。  

同时螺旋藻养殖废水,还可以作为碱蓬的种植水体,通过育种改良碱蓬对于盐份的富集能力,从而实现对于海水淡化的效果。  

当然这技术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没有太大的意义,毕竟这地方并不缺乏淡水。  

但是碱蓬在北方沿海地区是可以种植的,甚至更加适应北方气候,北方沿海地区缺乏淡水,却不缺乏海水。  

比如耗水大户的京津唐地区,如果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大量淡水,那对于华北平原而言,将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术。  

或许很多人会说,采用生物淡化海水,效率肯定非常低下,比不上海水淡化工厂。  

然而看待一个技术,不能片面看单方面的效率,而是要从各方面综合考虑。  

碱蓬淡化海水的效果,其实是这一套技术的副产品,海陆丰公司养殖螺旋藻和种植碱蓬的目的,是为了储存能量和发电。  

在技术上,繁殖螺旋藻需要相应的气温和光照,其对于光照和气温的要求,如果要全年高速繁殖,只能在华南沿海进行。  

华东沿海的冬季不适合螺旋藻繁殖;华北和东北沿海,有半年不适合螺旋藻繁殖。  

正是这种不适合,才让螺旋藻可以发挥存能的效果。  

通过构建简单的大棚,使用日光灯和电热、电磁场设备,借用海上风电项目的电力,给螺旋藻大棚养殖池提供热量、光照、磁场,可以让螺旋藻维持一个比较高效的繁殖状态。  

特别是每天的下半夜,是用电谷底,刚好可以将那一部分风电电能利用起来,加速螺旋藻的繁殖。如果一天光照时间可以达到18个小时,加上特定磁场的刺激,可以让螺旋藻的繁殖效率提升2倍,大概只需要85∽90个小时,养殖池中的螺旋藻就会倍增。  

生产出来的螺旋藻干粉、碱蓬,之类,则可以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原材料,用来发电、生产沼气,同时生产淡水。  

沼液再次循环作为养殖螺旋藻的营养液,沼渣作为碱蓬的营养土。  

这一套系统的核心,就是高度自持,低运行成本。  

而目前海水淡化成本仍然居高不下,一般在4~8元/立方米左右。  

例如齐鲁省无棣县的鲁北碧水源海水淡化项目,通过光伏发电、循环经济等方式降低成本,淡化水每立方米成本高达7.5元。  

国际上近期几个海淡项目投标价格,也普遍在0.4∽0.6美刀/立方米,约合2~3华元,其中迪拜hassyan海水淡化厂项目投标价格是0.36536美刀/立方米,合2.6华元。  

迪拜可以做到一立方米淡化水两块多的出厂价,那是因为他们使用波斯湾廉价的天然气,相当于拿天然气换淡水。  

国内显然没有办法奢侈到使用天然气换淡水,因为国内的天然气价格比波斯湾地区高太多了。  

至于光伏和风电衍生的海水淡化项目,碧水源项目的成本就是每立方米7.5元,这成本别说国内用不起了,哪怕是环保魔怔的欧盟,也要直呼要不起。  

国内使用新技术的海水淡化项目,例如董家口海水淡化厂,吨水电耗降至2.5千瓦时,吨水售价仅4.25元,这勉强可以用,但是价格仍然偏高。  

江淼计划之中的这个项目,唯一的缺点就是占地面积非常庞大,需要改造大面积的沿海滩涂。  

通过相关技术分析,如果各项设想都可以预想的指标,那该项目可以实现每天亩产淡水15∽20立方米,100万亩养殖基地,每天可以生产1500∽2000万立方米淡水,每年生产54∽72亿立方米淡水。  

同时100万亩螺旋藻养殖基地,可以年产螺旋藻干物质大约300万吨,碱蓬干物质大约80∽100万吨。  

这些干物质可以通过微生物燃料电池发电20亿度、通过发酵产生24亿立方米沼气。  

其中螺旋藻干物质的沼渣,如果该螺旋藻繁殖水不是使用工业污水,那生产的螺旋藻干物质沼渣可以作为有机肥使用。  

另外还是转基因碱蓬可以提炼出20∽30万吨氯化钠,几万吨其他无机盐,不过这些东西不赚钱,反而需要想办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这个项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