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不比汪直好多少(2/3)
地?”
“你还有脸说我,你寿宁侯府缺两坛酒不成?”
“没你这种抠门的弟弟!”
嘴上这么说,却好像是生怕吃了亏,在张延龄这里猛灌,没法用坛子把酒装走,就打算用肚子装走。
这一灌不要紧,张延龄这里的酒度数都不低,张鹤龄很快就喝醉。
“来人,把他给拎回去,一点酒品都没有。”
“等等,为兄前去出个恭。”
张鹤龄说着,抱着个酒坛就出门去,不多时又把酒坛抱回来。
一旁的南来色一脸苦逼,想说什么又不敢说。
“哈哈,这坛酒我带回去了!”张鹤龄好像占了大便宜一样,也怕弟弟把酒坛给拿回去,这次直接抱着酒坛跑了。
等人出门去,张延龄才招呼让寿宁侯府的人接应一下。
张延龄没出去送,打量南来色一眼,南来色苦着脸道:“大侯爷一出门,就把酒坛当夜壶了…”
“全进去了?”
“嗯。”
张延龄撇撇嘴道:“真是有出息,让他抱着酒坛回去喝吧,正好多喝点猫尿…”
“那不告诉侯府的人?”南来色隐约觉得这么做不太好。
张延龄没好气道:“他自己要抱走的,你就当不知道。”
说完张延龄伸个懒腰,让人把桌子收拾一下,没吃完的菜会赏赐给下人,而自己则也没留在府里,他已经约好当晚去徐夫人住所,既是要跟徐夫人商议事情,又要“联络”一下感情。
入夜。
皇宫,坤宁宫内。
朱祐樘正在拿着一本献俘的书册,跟张皇后坐下来,好似闲话家常一样。
“也不知延龄是否能明白朕的意思。”朱祐樘感慨道。
张皇后道:“陛下,要不要让臣妾去跟两个弟弟说一声?”
朱祐樘摇头道:“事情过去这么多年,已实在没必要勉强,但只是朕念及到太后…总是心痛,却又不知能做什么,若去说了,反而会旧事重提,让朝中那些大臣以为朕又要做什么,之前赏赐纪家人的事,已多为他们所非议。”
朱祐樘当初不问清楚,就直接把几个冒牌货供养起来。
后来查明事情真相之后,皇帝匆匆便按耿裕等人的奏请,把纪太后这边的事了结,其实更多是想平息舆论。
眼下他并不想公开去找寻母亲的族人家眷,所以才会有这么纠结的心态。
张皇后没好气道:“陛下总是顾念那些大臣的想法,却忘了谁才是天下之主,陛下以仁孝立国,要查太后的事有何不可?若是陛下不想说的话,让妾身去说也不行吗?”
朱祐樘坐在那闷闷不乐,他不跟张皇后争论,说明他真的是生气了。
“那陛下准备找何人去协助延龄?”张皇后也能切准皇帝的脉,并不会把自己跟丈夫的关系闹到很僵。
这是她的驭夫之道。
朱祐樘道:“朕也是这两年才得知,父皇当年也曾暗中派人调查过母后的出身来历,或许父皇对于母后之死也抱有愧疚,而当年父皇是派出西厂在调查…”
张皇后惊讶道:“所以陛下才将汪直给调回京师?”
“嗯。”朱祐樘道,“朕也不想把事公开,其实早前,朕已跟汪直做了一番嘱咐,他已在找人暗中调查,以汪直当年西厂的人脉关系,还有他的出身,以及他办事的能力…再有延龄…和鹤龄的相助,或许真会将此事查出端倪呢?”
汪直作为曾经的西厂督公,当年的情报网络建立非常完善。
加上汪直有帮成化帝调查纪家来历的资历,以及汪直自己就是瑶族俘虏出身,当年汪直还曾帮过纪太后和朱祐樘,现在朱祐樘要找人来调查母亲的家族背景,自然也是找一个失势多年的汪直来办,最恰当不过。
张皇后不由苦笑,道:“陛下莫要忘了,当初汪直可跟那个人走得太近,您就不怕…”
她说的是万贵妃。
但朱祐樘自幼生活在万贵妃的阴影里,她也怕说太直白,让丈夫重新陷入到阴霾中。
朱祐樘笑道:“事都过去这么多年,朕如今才是一国之君,汪直当年也曾暗中帮过朕,朕岂能不知他的心思?若是他能将这件事办好,朕还会将他另有任用,他沉寂这么多年,难道不知这是他最后的机会?”
张皇后本还想说什么,想了想,也就算了。
朱祐樘面带憧憬之色道:“就看延龄是否能明白朕的心意,这件事,除了延龄、鹤龄,还有汪直知晓之外,连萧敬等人都没告知,希望能调查出眉目吧。”
张延龄最初对此也没太当回事。
皇帝找寻纪太后的族人也不是一天两天,事也没那么迫切,弘治初年时找寻就不得其果,现在都弘治九年,再想调查有那么容易吗?
但等他见到徐夫人,问询了徐夫人所调查到的一些事,得知刚回京不久的汪直,就神秘兮兮往西南而去,联想到这两日皇帝让他接收献俘之事,便好像明白了其中的情由。
“汪直?”
张延龄以往,怎么都不会把朝事往这个人身上联想。
历史上的汪直,就算真的再回到京师,政治生涯也不可能再继续。
光是汪直跟万贵妃之间的关系,还有当初汪直跟文臣之间的矛盾,就让弘治帝不可能再启用此人。
但或许是因为现在文官连张延龄都能“容忍”,皇帝用人方面似已“不拘一格”,朕连小舅子都能栽培成治理大明的股
“你还有脸说我,你寿宁侯府缺两坛酒不成?”
“没你这种抠门的弟弟!”
嘴上这么说,却好像是生怕吃了亏,在张延龄这里猛灌,没法用坛子把酒装走,就打算用肚子装走。
这一灌不要紧,张延龄这里的酒度数都不低,张鹤龄很快就喝醉。
“来人,把他给拎回去,一点酒品都没有。”
“等等,为兄前去出个恭。”
张鹤龄说着,抱着个酒坛就出门去,不多时又把酒坛抱回来。
一旁的南来色一脸苦逼,想说什么又不敢说。
“哈哈,这坛酒我带回去了!”张鹤龄好像占了大便宜一样,也怕弟弟把酒坛给拿回去,这次直接抱着酒坛跑了。
等人出门去,张延龄才招呼让寿宁侯府的人接应一下。
张延龄没出去送,打量南来色一眼,南来色苦着脸道:“大侯爷一出门,就把酒坛当夜壶了…”
“全进去了?”
“嗯。”
张延龄撇撇嘴道:“真是有出息,让他抱着酒坛回去喝吧,正好多喝点猫尿…”
“那不告诉侯府的人?”南来色隐约觉得这么做不太好。
张延龄没好气道:“他自己要抱走的,你就当不知道。”
说完张延龄伸个懒腰,让人把桌子收拾一下,没吃完的菜会赏赐给下人,而自己则也没留在府里,他已经约好当晚去徐夫人住所,既是要跟徐夫人商议事情,又要“联络”一下感情。
入夜。
皇宫,坤宁宫内。
朱祐樘正在拿着一本献俘的书册,跟张皇后坐下来,好似闲话家常一样。
“也不知延龄是否能明白朕的意思。”朱祐樘感慨道。
张皇后道:“陛下,要不要让臣妾去跟两个弟弟说一声?”
朱祐樘摇头道:“事情过去这么多年,已实在没必要勉强,但只是朕念及到太后…总是心痛,却又不知能做什么,若去说了,反而会旧事重提,让朝中那些大臣以为朕又要做什么,之前赏赐纪家人的事,已多为他们所非议。”
朱祐樘当初不问清楚,就直接把几个冒牌货供养起来。
后来查明事情真相之后,皇帝匆匆便按耿裕等人的奏请,把纪太后这边的事了结,其实更多是想平息舆论。
眼下他并不想公开去找寻母亲的族人家眷,所以才会有这么纠结的心态。
张皇后没好气道:“陛下总是顾念那些大臣的想法,却忘了谁才是天下之主,陛下以仁孝立国,要查太后的事有何不可?若是陛下不想说的话,让妾身去说也不行吗?”
朱祐樘坐在那闷闷不乐,他不跟张皇后争论,说明他真的是生气了。
“那陛下准备找何人去协助延龄?”张皇后也能切准皇帝的脉,并不会把自己跟丈夫的关系闹到很僵。
这是她的驭夫之道。
朱祐樘道:“朕也是这两年才得知,父皇当年也曾暗中派人调查过母后的出身来历,或许父皇对于母后之死也抱有愧疚,而当年父皇是派出西厂在调查…”
张皇后惊讶道:“所以陛下才将汪直给调回京师?”
“嗯。”朱祐樘道,“朕也不想把事公开,其实早前,朕已跟汪直做了一番嘱咐,他已在找人暗中调查,以汪直当年西厂的人脉关系,还有他的出身,以及他办事的能力…再有延龄…和鹤龄的相助,或许真会将此事查出端倪呢?”
汪直作为曾经的西厂督公,当年的情报网络建立非常完善。
加上汪直有帮成化帝调查纪家来历的资历,以及汪直自己就是瑶族俘虏出身,当年汪直还曾帮过纪太后和朱祐樘,现在朱祐樘要找人来调查母亲的家族背景,自然也是找一个失势多年的汪直来办,最恰当不过。
张皇后不由苦笑,道:“陛下莫要忘了,当初汪直可跟那个人走得太近,您就不怕…”
她说的是万贵妃。
但朱祐樘自幼生活在万贵妃的阴影里,她也怕说太直白,让丈夫重新陷入到阴霾中。
朱祐樘笑道:“事都过去这么多年,朕如今才是一国之君,汪直当年也曾暗中帮过朕,朕岂能不知他的心思?若是他能将这件事办好,朕还会将他另有任用,他沉寂这么多年,难道不知这是他最后的机会?”
张皇后本还想说什么,想了想,也就算了。
朱祐樘面带憧憬之色道:“就看延龄是否能明白朕的心意,这件事,除了延龄、鹤龄,还有汪直知晓之外,连萧敬等人都没告知,希望能调查出眉目吧。”
张延龄最初对此也没太当回事。
皇帝找寻纪太后的族人也不是一天两天,事也没那么迫切,弘治初年时找寻就不得其果,现在都弘治九年,再想调查有那么容易吗?
但等他见到徐夫人,问询了徐夫人所调查到的一些事,得知刚回京不久的汪直,就神秘兮兮往西南而去,联想到这两日皇帝让他接收献俘之事,便好像明白了其中的情由。
“汪直?”
张延龄以往,怎么都不会把朝事往这个人身上联想。
历史上的汪直,就算真的再回到京师,政治生涯也不可能再继续。
光是汪直跟万贵妃之间的关系,还有当初汪直跟文臣之间的矛盾,就让弘治帝不可能再启用此人。
但或许是因为现在文官连张延龄都能“容忍”,皇帝用人方面似已“不拘一格”,朕连小舅子都能栽培成治理大明的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