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大河宴(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机推荐:  

丹华夫人犹豫了一下,还是委婉劝道:“河伯大人为神州龙王之‘伯长’,的确当为天下先。但此时还是稍微早了一两年,不如再等一等。”  

当老大,就该冲在前面,起个领头的作用,不然别人凭什么尊你为老大?  

春秋战国时代,如果当时存在霸主,也即是“方伯”,而中原遭遇戎狄入侵,方伯必须率先起兵号召诸侯,一起去跟戎狄干仗。  

若神州中华的某个诸侯国被戎狄灭了,方伯还要帮忙驱逐鞑虏,帮那个诸侯的后裔重立宗庙社稷。  

河伯要从大秦朝廷收走“天下水系真形图”,肯定不会搞权谋那一套:自己不出声,安排一个小弟去试探,失败了就是替死鬼,成了立即冲过去摘桃子。  

“等一两年”敖纲眸光微闪,问道:“夫人可是在蟠桃宴上,听说什么确切消息?”  

丹华夫人摇头道:“的确有很多仙人谈论天地大劫的走势,可既然是天地大劫,除了三清道祖,谁能够算出详细的未来情况?  

目前不过是确定,赵太后并非大秦的亡国之君,而十年却是一个坎。”  

以封神大劫为例,三霄娘娘、赵公明、金灵圣母等大佬,都是金仙的境界。可他们一样深陷死劫而不自知。  

秦汉之劫也是最高档次的天地大劫,金仙同样蒙昧难以全知,仅有道祖能看透事件脉络。所以如杨戬、哪吒这等大神,都只想避劫,很不愿被劫气缠身。  

丹华夫人在西昆仑洞天见到的仙人,能有多高级?  

怎么可能回答河伯敖纲的问题,直接给出确切答案?  

“十年一个坎,我也明白。”河伯扫视一众仙人,叹道:“事实上,正是知道人皇政死后第十个年头,会有大变发生,我才选择在此时召开‘黄河大河宴’。”  

如今已经是第九个年头,十年之变将至。  

丹华夫人疑惑道:“难道河伯大人认为,十年之变故对你们的大计没好处,所以要提前发难?”  

河伯道:“或许有巨大好处,可趁人之危、落井下石,终究不太好看。”  

万一大秦没熬过十年这个坎,直接完蛋了,轮不到他这个河伯争头功。  

还可能别的河神抢先一步,或者天下河神、山神,不约而同,一起出手抢回自己的真形图。  

更甚者,大秦自己怂了,没有足够国运龙气,来观看、调动“神州山川真形图”,直接将真形图扔了。  

真形图自己回到各位河神、山神手中,他这个河伯不就傻逼了?  

要知道当年被人皇政威逼,神州河神纷纷献出水系真形图,就是他这个河伯带的“好头”。  

他如今也不求耀武扬威、增长逼格,只求挽尊。  

丹华夫人道:“诸位之前讨论过羽凤仙化身飞羽仙子,在长城防线杀匈奴王的事儿。不会不明白此时局势又有了新的变化。  

羽凤仙不仅偷桃,她还逆天而行,改写了神州北疆被胡人践踏的天数。  

为了这件事,玉帝还特意召集众位星君与天师,讨论对羽凤仙的惩罚之事。  

河伯大人,东部长城军团数十万大秦铁骑,如今已经腾出手了。  

听说刚结束春播,蒙毅便带领两万铁骑,去左谷蠡王部落所在的北上谷扫荡了一遍。  

收获牛马无数,抓捕牧民接近二十万。  

这种时候强行从咸阳宫拿回黄河水系真形图,大秦的赵太后、李斯、冯去疾、国尉寮,以及数以百计的军功侯爵,他们会怎么想、怎么看?  

他们不再需要紧盯着北方胡人,他们有空闲、有力量,将目光转向黄河。  

如果他们决定像对抗北方蛮夷一样,将兵锋转向神道,河伯可有后续计划?  

四海龙宫以及天庭,可有什么指示?”  

敖纲沉默无言。  

他的确从东海龙王敖广那得到了暗示——敖广暗示他:老表,天帝在注视你。  

只是注视。  

表现好了,朕心甚慰。搞砸了你搞事,与朕何干?  

其实不用丹华夫人说得这么明白,“大河宴”前后举办了四五次,来回折腾了一个多月,始终没个确定的计策。就是因为如今的局面,和敖广给他暗示时很不一样。  

敖广暗示他,是在几年前。当时匈奴年年南下中原,大秦国力肉眼可见地见底。  

在当时,任何拥有预见性思维的人,都知道再这么搞下去,大秦要完蛋。  

然后在今年年初,局面突然变了,大秦似乎要原地复活.喔,不对,大秦活不过来,北方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咸阳城的赵太后又开始修建阿房宫。  

大秦依旧在耗尽元气,可大秦军力保存了下来。  

几十万长城军团,回到中原清理“邪神”,谁顶得住?  

大泽龙君敖宇道:“我们之前讨论过,年初边疆之战对中原大局的影响。  

也担心咸阳那边反应激烈,调蒙毅、李信之流回来。  

所以才请夫人、请人间的诸位贤士过来一起商讨。”  

丹华夫人扫视席位上的一众“奇人异士”,心中若有所悟。  

“诸位贤士一举一动,皆能决定当世命数。不知对如今的局势,大家怎么看?”她问道。  

要了解目前大秦的局势,神道、仙道的意见,当然十分重要。  

但“神州义军”(人族乱党)作为直接参与灭秦的人,肯定感受更加直观,态度也决定了当今局势的直接演化。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