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天王体(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以兵道之法组成军阵的将士数量,不会超过三千,是常识?  

小羽心中既尴尬又惊讶。  

仔细回想,她目前所见过的兵道军阵,好像的确没有超过三千之数的。  

虽然烈阳侯能统领千军万马,但他的火鸦军只有三千人。  

军阵名字就叫“三千火鸦阵”。  

当然,烈阳侯麾下的火鸦军,不止三千人。组成军阵的应该三千之数,可遇到了遭遇战,损兵折将之后,需要立即补充满员时,肯定不可能从零开始,慢慢训练。  

类似足球队的“替补”。  

足球场只能上11位球员,可财政最紧张的俱乐部,也不会弄不出来一个“二十五人”的大名单。  

在西沙域,小羽见过的兵道军阵,别说三千了,一般只有几百人。  

多的也就一千多人。  

在她南征魔蛟宫期间,也曾将大批南方义士组织起来,以兵道军阵,也就是她自创的“黑龙阵”,对抗陆地上的妖王。  

当时人数的确没超过三千,但她感觉自己可以“多多益善“。  

没超过三千,不是她承受不住。  

纯粹是能快速融入“黑龙军阵”的强大友军,数量不够。  

哪怕足坛第一人的姆总,去了西班牙,也有很长时间的适应期。  

小羽在南方剿灭妖患的时间,拢共也才半个多月。  

没时间慢慢训练将士,纯粹靠他们本身的天赋和经验,只半日时间熟悉黑龙军阵的站位,在战斗中慢慢磨合。  

故而能被选拔进入军阵的,多是人仙,或者接近人仙的真元境武者。  

甚至他们原本就比较熟悉军阵之道,是统兵之将。  

“兵道军阵之法,为何会有三千之极数?”她疑惑道。  

这个问题,怀山侯还真不好直接回答。  

他问道:“飞羽仙子可曾读过兵书?我的意思是,专门研读与军阵之法的兵道典籍。”  

如果读过兵道典籍,就不会这么问。  

因为书中就是这么写的。  

小羽坦言道:“只见识过天庭北斗星光阵的残篇,还了解得比较片面。  

侯爷所说的兵道典籍,是指哪部书,或哪些书?”  

她其实研读过西蜀的《巴蛇大阵》。  

但不用想也明白,李家仿照巴蛇大神创造的“巴蛇大阵”,放在大秦肯定属于不入流。  

先前她虽然点评黑狼将左敦不太行,也只是放在如今的战场上。  

若在流沙域,只凭这三千黑狼骑士的表现,不说纵横天下无敌手,灭掉几个小诸侯国,绝非难事。  

怀山侯道:“‘兵圣’孙武创造兵道军阵之法时,将‘三千’当成一个标准。  

统领将士超过三千人者,是兵圣心目中的‘盖世将才’。  

倒不是兵道军阵之法,有数量限制。  

实在是人力终有穷尽时。  

军阵是‘聚众之道’,将众人之力迭加在一起。  

虽不是军头一人承担所有力量,却要军头来协调掌控。  

天赋比较差的将领,只能带领几百人的军阵。  

天赋好的可以超过三千。  

能被兵圣评价为‘盖世将才’,已经很罕见。  

不过,兵圣也曾言,有一种名为‘天王体’的天赋神通,统率军阵将士的人数,可以超过一万。  

后来我大秦的‘尉圣’,联合白起、王翦等当世名将,深入研究军阵之法,发现三千之数的确是最佳的数量。  

人数少了,触碰不到‘力速双极’。  

人数多了,统兵将领又承受不住,反而无法真正发挥军阵的力量。  

人数太多,适得其反,不如‘恰到好处’。  

于是如今的兵道大家在创建阵法时,往往以‘三千’为基数。  

后人学习前人军阵之法,纵然有切合自身的改良,三千之数却成了常识。”  

不需要专门去研读某部兵书,如今大秦“正宗的”兵书中,三千之数皆为“常识”。  

“我还没看过兵道圣者们编撰的典籍.”小羽尴尬一笑,又好奇道:“何为‘天王体’?‘天王体’统率人数更多的军阵,一定比别的将领要强?”  

怀山侯犹豫道:“若飞羽仙子有兴趣深入研究兵道之法,可以去咸阳拜会‘尉圣’。  

我所知道的,也都是从咸阳城,国尉府‘书库’中所学。  

国尉府向外传授兵道之法,犹如仙师传授仙法,有相似的规矩。”  

长青散人眸光一闪,笑道:“若飞羽仙子只是对‘天王体’感到好奇,倒是没必要去找国尉大人。  

仙子肯定知道天庭第一神将‘托塔李天王’。  

他便是传说中的‘天王体’。  

听说在编写《孙子·兵道军阵》一书时,兵圣家中祥光瑞瑞,又血煞滔天。  

连天上的星君都被惊动。  

托塔李天王亲自下界,变化成凡人拜访孙武。  

孙武与之畅谈之后,不仅将自己所著《兵道军阵》送给了李天王,还参考李天王驾驭军阵的能力,将最强军阵天赋命名为‘天王体’。”  

怀山侯抿了抿唇,瞥向他的眼神似有不满。  

让飞羽仙子去咸阳找国尉寮的意思是,先通过国尉府的考验,验证了身份与资格,才能知晓仅能在“神州名将”中流传的兵道传承。  

这位飞羽仙子即便来助拳,可她来自昆仑山,谁能保证她将来不将兵道知识外传?  

看看外面的匈奴人!  

若不是神州道统外流,区区匈奴,何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