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慈航普度(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三清诛邪斩”十分霸道。  

巧实剑一剑斩碎了一座黑山,便彻底摧毁了全部的“泛意识魔念集合体”。  

另外五座魔化黑山,也跟着崩碎成渣。  

而这还没结束。  

三清诛邪斩残留的雷火,迅速在地裂之底蔓延开,将脓液一样的腐化地气,全部清理干净。  

只用了一招,在地裂之底坚持了六年多的顽疾,一朝清除,干干净净。  

小羽甚至闻到了清新的大地之气。  

就是雷雨之后,用犁翻开大地,散发出的泥土芬芳。  

“三清诛邪斩还引动了雷火,好像是大道之雷这一招能否融入《五雷将军剑》?”  

小羽仔细回忆刚才的感受,想要凝聚一枚雷道之符。  

《五雷法》是元神飞升的天师法,主要修炼雷道符文树:观摩天地间所有雷霆,领悟其代表的雷法,将领悟的雷法,凝结成为一枚雷道符文。  

无数符文组合在一起,如同一棵大树。  

完整的《五雷法》秘籍中,已经包括各种雷道符文。  

但小羽得到的只是残经。  

闽山老鬼压根没详细讲述秘籍中的雷道符文,太繁杂,嘴巴说不出来。  

小羽得自己一个个领悟。  

比如,见到下雨打雷,她有所感悟,领悟了“雷雨符”。  

今后施展雷法时,直接激活灵魂中的雷雨符,立即降下同样的雷霆。  

理论上,如果小羽将“三清诛邪斩”所引动的雷火领悟透彻,将其代表的道法原理,凝结成为一枚雷符。  

今后“五雷将军主神”施展雷法,可以直接降下远比正常“三清诛邪斩”更强的雷霆。  

而且,小羽第一次见到“大道之雷”。  

三清驱邪咒代表的大道能激发雷火,别的大道能不能?  

如果《五雷将军剑》所有的雷道之符都为“大道雷符”,岂不是比《五雷法》还要正版?  

乱七八糟地脑洞大开了一会儿,小羽终究没能立即凝结一枚代表大道之力的雷符。  

她摒弃杂念,从袖口掏出装有息壤的青色木盒,小心翼翼将之打开。  

刚进入蓟河水府时,她也曾打开木盒,稍微研究过里面的息壤。  

是一块黑色的膏体。  

有些像淋过雨的湿润黑土地,没有味道,也不散发任何气息。  

只有直接用手触碰到它,才能感应到一股厚重的“大地母气”。  

并不是纯粹的五行之土元力。  

小羽觉得它明显超越了五行之力,也囊括了所有五行之力。  

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力,它都有,只能说更偏向土属性。  

过去小羽没见过息壤,不晓得如何使用它。  

等真正见过息壤,并触碰到它,她心里隐约有了点感觉,知道该如何操控它。  

不是息壤向她传递了特殊的信息,而是使用息壤的方法太简单:只要用“法力”去激活它,它立即“苏醒”,苏醒之后触碰到土地,便立即疯长。  

小羽直接把手伸进木盒里,抓了一坨“黑泥巴”。  

仔细打量已经清理干净的裂缝,向下抛出手中的“黑泥巴”。  

黑泥触碰到阴间地脉之气,立即有了反应。  

它以小羽来不及躲闪的速度,直接将“阴间伤口”填满。  

裂谷之底的缝隙,已被堵上。  

小羽能感受到地脉之力顺畅运转,这片阴间大地,痊愈了.一大半。  

第七层炼狱之下的窟窿被堵上,七层炼狱之上依旧存在一处创口。  

小羽犹豫起来。  

将剩下的息壤丢出去,彻底修复地裂之伤,绰绰有余。  

可下方的窟窿已经愈合,上方枯萎的地脉,似乎可以通过时间慢慢愈合。  

如此,她就能省下一小坨息壤,用来研究“大地之变化术”.  

“修补地裂之祸是佛教的责任,我帮他们扫尾,难道不该收取一点报酬?”  

使劲安慰自己一番,小羽略有不安地“贪污”了剩下的息壤。  

她重新将盒子盖上,收进袖子里,再进入阴间地脉,跟随“地气”游动了一圈,确定“皮外伤”确实愈合。  

外伤愈合,代表魔怪再难从此处入侵盘古世界。  

“先这样了,过几年再回来瞧瞧。”  

她心中那点子“惴惴不安”,渐渐换成了“心安理得”。  

小羽刚进入拐子山阴间福地时,南海珞珈山的观音大士,便生出感应。  

“惠岸,我留在西沙域拐子山阴间福地的结界,刚刚被人闯入。  

应该是羽凤仙从蓟河水府回来了。  

你且替我跑一趟,看她如何修复地裂之渊。”  

惠岸行者问道:“如果她没有修复地裂之渊,或者做得不好,弟子可要出手相助,或出言相劝?”  

菩萨沉默了一瞬,道:“我算到地裂之祸将在今日彻底解决,但依旧有隐患残留。  

若我算错,你便出面找她索要息壤,亲自将地裂之渊堵上。”  

“弟子明白了。”惠岸行者行了一礼,先下了山,才驾祥云快速遁往西北方。  

菩萨又静默禅坐片刻,忽然心血来潮,笼罩白纱下的纤指快速掐算几下,她白净端庄的脸庞上露出一丝讶色,接着陷入沉思。  

不一会儿,她站起身,亲自驾驭五色宝莲台,朝西北方向飞去。  

惠岸行者还没抵达西蜀境内呢,便听到身后传来菩萨呼唤。  

他惊疑回头。  

见到果然是菩萨亲至,他连忙回身下拜行礼,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