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腐烂巨眼的剧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魔眼的剧情有点多,我解释一下这段剧情的缘由。  

首先,腐烂魔眼的称呼,母神、原初的黑暗之类的,有点西方色彩。  

这是我有意为之。  

但腐烂魔眼的本质,书中已直接给出答案。  

就是盘古开天辟地时,用斧头劈死的混沌魔神。  

腐烂魔眼这一剧情,在书中有两个作用,一是扩大西游世界的边界,二是提高封神西游世界力量的上限。  

扩大世界范围,是因为本书不止有盘古世界。  

其实从“盘古世界”这个名称,也能知道,既然这个世界有名字,那么这个世界就不是唯一世界。  

在人皇嬴政和西方佛教的冲突中,也通过人物对话,透露出“另一个大千世界”、“灵山之西”存在前往其它大千世界通道的内容。  

混沌魔神,便是其它大千世界的源头。  

第二,提高力量上限。  

我可以用一個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明这本书中力量设定。  

y=1/x,y等于x分之一。  

在x—y,坐标系中,它是一个双曲线,x为正数,则只剩第一象限的曲线。  

那条曲线是无限贴合x轴、y轴。  

y是仙人拥有的力量,x则是仙人所拥有力量的“原初值”。  

我们都知道,道家有“道自虚无生一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  

这里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能量从“全能”变得“单一”。  

炼气士作为“万物”之一,炼气士天生永远的力量,一定没有“三”全面,对不对?  

万物之力的总和,才是“三”,“三”的总和是“二”,“二”的总和是“一”。  

这本书的天仙法,乃至人仙法,都是强调性命相交,水火相济,合二为一。  

修仙,就是让自己的力量变得更接近本源,“数值”更小。  

通过修仙,作为“万物”之一的炼气士,可以成为“三”,拥有“三”的力量,“三”比“万”要小,从“万”到“三”,就是仙!  

这种力量数值,我叫它“原初值”,也就是距离原初之“零”的距离。  

一个凡人,他是万物之一,他的原初值是“万”。  

他的力量y,等于万分之一。  

通过修炼,成了“三”,力量y,等于三分之一。  

从一万到三,实力增加了0.3  

看似不多,但0.3,和0.0001,是多少量级上的差别?  

人和仙的差距就这么大。  

而在成仙之前,大家的x值即便差距很大,比如,凡人一万,修炼仙武的武者一千,y值差距也没有0.001  

而神通是个固定常数。  

真实实力y=1/x +A  

A是常数,是神通,神通很容易成为影响y值的关键要素。  

也即是说,修士之间,境界有差距,可实力未必与境界相匹配,可能境界更低者神通更强,凭常数A取胜。  

继续修炼,从三修炼到二,力量y,等于二分之一。  

0.3和0.5的差距不大。  

所以说,成仙后,境界带来的实力提升变化不大,金仙级的孙悟空,也会被连真仙都不是的蝎子精叮一个大包,痛得嗷嗷叫。  

从二修炼到一,力量y,等于1  

从现在开始,力量开始发生质变。  

从一,修炼到0.1,x值的变化不到1,力量y,骤然增强10倍,变成10  

从0.1修炼到0.01,x值变化不到0.01,力量y,达到100点!  

到了此时,神通常数A,对实力y的影响变得很微弱。  

继续修炼,继续让x值向原初的0靠近,力量y的增幅将变得异常恐怖。  

x无限接近于0,力量y,等于无穷无尽。  

于是圣人诞生了。  

世界拥有无限可能,无限潜能,无限能量。  

圣人拥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于是,圣人可以创造世界。  

可盘古世界内的圣人,其原初值显然比不过盘古,甚至可能不如某些强大的混沌魔神。  

这便是我写腐烂巨眼剧情的原因之一,也即是提升力量的上限。  

在盘古世界内,力量的原初值x,永远不能比圣人更小。  

腐烂巨眼并不是天然的“魔”,它的魔性,体现在其原初值x极低,拥有演化万物、同化万物、侵蚀万物的特性。  

将三清道祖的力量投放到另一个异世界,也会被那个世界的主流当成“魔怪”的邪力。  

当初小羽“大灭爸”本质揭晓时,有读者提出疑问:大灭爸只是区区一条鸿蒙紫气,小羽凭什么牛皮哄哄?鸿蒙紫气只能让人成圣人而已。  

这本书很多设定,都参考了现实。  

现实中,一个人能取得多大成就,选择和机遇十分重要。  

并不是说一个人“本质”高(聪明,强壮),未来一定成为大人物。  

鸿蒙紫气的确只能让人成圣,但成圣并不是结束啊,圣人的道路选择,也能决定圣人最终成就。  

当然,我这么说,并非是说三清的选择很差。  

等后面到了圣人相关的剧情,大家就能知道三清有多恐怖......这本书写到现在,大家应该也发现了,古法不一定比当今之法强,世界在变,法也在变。  

按照本书设定,从洪荒时代三清成圣,到现在,他们的实力增强了无数倍。“圣人”不是一个固定数值,世界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