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六章:神话大能(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诸界大融合一千年之后,各个世界的发展完全进入正式轨道。  

因为被改造的梦境很特殊,加上李沐用了游戏的一些特性,因此前期升级很简单,并且这个阶段的提升,由李沐设置规则,所以打基础很浑厚。  

因为这一点,除了那些顶级势力外,其他人都选择在梦境中提升实力,等实力有了,再去了解各种基础知识。  

高屋建瓴之下,只会以更快的速度掌握内容。  

一千年来,大混沌发育良好,有李沐梳理规则镇压混沌,就连归墟都已经快要提前孕育成功。  

而以往根本就是无人知晓的超脱层次,如今也时不时有一两位诞生。  

这多亏了永恒界存在,不过这是双赢,接受了因果,李沐更强,而且超脱的人还欠了人情。  

没了因果,别人能超脱。  

而超脱者被源河接引后,会给混沌带来反馈,李沐依靠着反馈慢慢修复大混沌。  

李沐完全不急着进入翡翠仙野,原因就是他试图积累更多的因果,在本质和位格上,李沐完全达标。  

就只有量上面有点欠缺,因此李沐以因果积累量,日复一日的进行下去,迟早达到界限,那时候才是“自然而然”的晋升。  

李沐按照以往的习惯,意识进入天书世界进行遨游,自从大融合之后,天书世界不仅没有沉寂,反而更加繁荣,谁让这世界是李沐专门创造的呢?  

在这一点被揭晓后,无数善于此道的人前来,使原本的小说在质量上提升好几个档次,并且经常推陈出新,让李沐百看不倦。  

这些作者中有一些是成道已久的大能,他们来写小说,纯粹是在李沐面前混个眼熟。  

有人成长,有人枯萎。  

在大融合的浪潮之下,有许多人抓住机遇一举晋升,甚至有的世界也晋级,但更多的是掩盖在成功者光芒下的死亡。  

就是死亡的太多,所以归墟才成型这么快,以前正常的发展,每一个世界的修行者,尤其是仙人层次以上,就算有死亡,也是不多。  

但浪潮之下,大量中高层次修士在同一个阶段死去,这才是归墟发育起来的本质所在。  

因为李沐的存在,变化不仅仅发生在一个大混沌,炁所在的大混沌内,在得到李沐的指点后,炁已经在八百多年前踏入母炁之路。  

而天,这个最初意志则走上了万世之基的路,起源群内的五个顶尖大能,只有炁和天适合传承李沐的道,  

0直接跟了李沐,重新修炼,原核在李沐看来可以考虑诸果之因,但他号称从李沐这里得到灵感,而他的混沌内一切的源头就是原核,所以闭关琢磨去了。  

李沐心想,四个道友都被他拐走了,其他道友再努努力,也能够达到被他拐走的层次。  

自身的道路有多难,李沐一清二楚,所以就没考虑过正常的收徒,哪怕再出色的人,从头按照李沐的道路修炼,也只会失败。  

或者说要走李沐的路,首先就要修炼到至少道君层次,然后想办法成为原初存在。  

达成以上条件后,就可以回到原初,将自身影响力遍布诸界,此时此刻,才算有资格。  

这条路很难,但好处也大,以前还需要李沐亲自主持起源群,而现在不论是炁和天,都可以轻松拉人聊天,而且还是一直维持,不用像李沐曾经那样依靠梦境。  

当然现在的李沐也不需要,这可是一千年,他之前只用几百年就达到炁如今的层次,千年之后,可想而知李沐已经提升多少。  

现在李沐依旧没有在翡翠仙野得到位格,不是得不到而是不想要,甚至于世界培育者罗生所说,没有高位格不能参悟源河,也被他绕过去。  

李沐直接化身世界树,汲取源河水,自身飞速成长的同时,还能够从中被动的得到知识。  

源河蕴含着极致的造化大道,层次之高,完全超出了李沐的想象,这么久的时间,李沐也和世界培育者熟悉。  

不仅知道他叫罗生,还知道罗生一开始不是菌菇人,他的种族也是变化的,不过不是因为仙野之主的影响,他纯粹是自己主动变形。  

原因是他从源河中参悟造化之道。  

这还是他一百年前和李沐说的,如今又快到了他们交流的时候——因为罗生一百年巡视完蕴灵池才会休息一次,所以他们的交谈间隔就是一百年。  

上一次罗生提到源河的起源,然而还没说完就离开,足足吊了李沐一百年的胃口,让李沐更加迫切的想要了解。  

于是李沐念头一动,他整个躯体在大混沌中淡化,紧接着就出现在树林的边缘。  

不过出现在此处的李沐并不是人,而是一棵树的形态,根系扎根在泥土里,一些很直接伸进水中吸收。  

李沐算的很准,他才刚刚出来片刻,就感应到熟悉的气息,翡翠一般的水流开始凸起,一个巨人从水中浮现。  

李沐传音欢迎:“罗生,你上一次绝对是故意的。”  

罗生自己的要求,他不参与俗世,所以让李沐直接叫他名字,也不用带上其它后缀。  

罗生一出现就面临控诉,面色如常,他就是有那么点恶趣味,上一个百年,他和李沐的关系才达到亲近层次。  

于是罗生不再隐藏性情,果断在即将启程巡视的时候透露给李沐一个秘密,当时他说的是:  

“下次再给你讲讲源河的起源,和娲皇有关系…”  

娲皇是谁,李沐当然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