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七章 牵扯(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也没来得急跟妻子解释,匆匆带着方昊去了他的书房。请方昊入座,之后就去拿他买的那几件玉器。  

方昊环顾四周,从房间的装修和摆设来看,老宋应该也喜欢书画之道,书桌上笔墨纸砚一样不少,墙上挂着好几幅书画,其中一幅装于玻璃框中,显然是老宋最为重视的作品。  

方昊见是这一幅水墨画,纸张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样子,应该是一幅名家之作。  

他提起了兴趣,跟老宋的朋友说了一声,起身走到画前欣赏起来。  

首先,这幅画的诗塘有名家的题词。  

国画立轴装裱上方所留出的地位。由于画身正方,或过阔过小,裱成立轴,轴长画短,有失均衡,故在画身上方嵌一空白纸方,用以题字,谓之“诗塘”  

诗塘为行书唐代诗人常建的作品《宿王昌龄隐居》,题词作者为归昌世,号假庵,明代诸生,早弃举业,发奋为古文。善草书,兼工印篆,画兰竹在徐渭、陈淳之间,与文彭、邢侗、何震等均以画兰竹名重于时。  

画卷内容为明清时期典型题材“古木竹石”,有几株苍岩古树,偃蹇于画面中部,昂首健拔的青竹,穿插于苍古枝叶之间,顾盼有情。画面下方荒坡萧瑟,异常清幽。  

作品落款为“九龙山人王绂”,另有钤印“友石生”、“王绂印”,鉴藏印若干。  

方昊恍然,难怪老宋对这幅画这么重视,这位王绂为明初大画家,山水、人物都很精,以墨竹名天下,《佩文斋书画谱画传》说他“山水用笔精到超出幼文天游之上,而与叔明(王蒙)并驾。”  

并且,王绂不轻易为人绘画,对于富人用金钱索画者更是拒之于门外,因此他的传世作品极少,老宋能够获得一幅王绂的作品,足以自傲了。  

方昊猜测,老宋之所以这样展示王绂的作品,也是出于自得和喜爱吧。但如果换作是他,肯定不会这么展出,毕竟王绂的作品珍贵不说,年代也颇为久远,家中的环境达不到博物馆那样的程度,长此以往,画作多少会受些影响。  

当然,主人家想这么做,方昊也不好多说什么。  

正当方昊鉴赏着画作的时候,老宋拿着东西回来了,方昊也只能收回目光,帮老宋鉴定。  

老宋先拿出了玉璧和玉环,因为两者材质都差不多,而且表面都有多色沁。  

可能许多人不知道怎么区分两者,其实很简单,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至于什么是“肉”什么是“好”,古人也有介绍,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这么一说,想必大家也能理解了。  

方昊分别看了玉璧和玉环,事实上,东西一入眼,他就觉得有问题,沁色不够自然,当然,如果经验并不是很丰富,确实不容易看得出来。  

方昊抬起头,问道:“宋先生,不知道你判断它们是真品的依据是什么?”  

老宋解释道:“因为它们雕工精湛,痕迹自然,而且都是多沁色。老话说,玉得三色沁,胜过十万金,多色沁相对少见,也正因为如此有些人一见多色沁就觉得不靠谱。实际上,仿古做多色沁比做全色、单色成本更高,我认为它们就是自然形成的。”  

“冒昧问一下,你买下这两样东西,花了多少钱呢?”  

“四件玉器加起来,一共花了42万。”  

如果是真品,光是这两样东西,就值百万了,相差这么大,也不难理解,老宋当时的想法。  

方昊说:“其实有个词叫,反其道而行之。”  

“不会吧,可是我觉得它们都很有神韵啊!”老宋还想要挣扎一下。  

方昊暗暗摇头,说道:“神韵确实可以鉴定玉器的真伪,但只能是辅助手段,道理其实很简单,神韵一说太过主观了,它是随着每个人的主观意识差异而不同的。  

可能张三觉得一件玉器很美有神韵,李四却觉得不好看,这样对于一件古玉的神韵而言,也就有了千差万别的标准。所以我认为,神韵对于古玉的鉴定,跟入土特征和加工工艺比起来,也就起到了微不足道的作用。”  

老宋听了这番话沉默不语。  

方昊继续说道:“咱们鉴定古玉,可以通过对它的沁色、钙化、包浆、绺裂、土蚀、土咬等特征入手,初步断定这块玉器老不老。  

先说沁色,一般而言,由于墓室环境复杂,玉质内部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沁色随疏松部位而侵入玉质内部,会伴随时间的增长,侵入会加深。而目前作伪,除了玉料上带裂或玉质疏松,都浮在表面,并且达不到变化丰富和过渡自然。这两件玉器犯的就是这样的毛病…”  

之后,方昊指出了两件玉器有问题的地方,而剩下两件玉器的问题,也都差不多。  

老宋只觉得胸口好像压了块大石头,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苦笑一声:“妄想着捡漏上百万的东西,还是怪我自己贪心啊!”  

方昊和老宋的朋友也只能用,吃一堑长一智这种话,稍稍安慰老宋了。  

鉴定了玉器,方昊向老宋打听那三个骗子的相貌,在征得老宋的同意后,录了下来。  

随即,他就给张庆帆打了电话,讲了这件事情,又把录音发给了张庆帆。并且,他还准备拜托钱珉帮忙调查,既然骗局中牵扯到他了,怎么也不可能就这么算了。  

方昊收起手机,就见老宋的朋友因为有事,告辞离开了,这也正合方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