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决战开始(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旧历隆庆七十八年二月十六,前朝动员百万士卒集结于禹州淝水进攻昆阳府城,太祖携云台二十八将联合盛献宗共同御之,史称,淝水之战。  

昆阳城。  

正统皇帝曹焕连同文武百官,站在城楼上眺望远处,隔着数十里就能看到朝廷大军的军阵和营寨,铺天盖地,见头不见尾。  

当真是投鞭断流!  

目的此情此景。  

本来就是在北凉王坚持下才,不得不同意前来决战的曹焕和百官,心中打起退堂鼓,实在觉得没有硬拼的必要。  

“这怎么打?”  

世家大族的官员们纷纷嘀咕起来。  

“这么多人。”  

“就算是尸体堆积起来,踩着尸体都能直接走到城墙上。”  

“陛下!”  

户部尚书上官海昌来到皇帝身前,拱手弯腰道:“臣最近观摩战局,总觉得有问题。”  

“哦?”  

曹焕抬手示意道:“上官爱卿说来听听。”  

“陛下难道不觉得此次战事,平静到有些诡异吗?”  

上官海昌郑重其事地说道:“在敌我双方兵力调动期间,长安方面曾经有多次机会派兵袭击我们,尤其是前阵子北凉王一直没有在此坐镇,他们完全有机会把我大军打得难以集中,粮草也难以运送到城内。  

“如此以来的话,对于长安方面接下来会大有益处。  

“但他们一点儿动作都没有,就这么静静地看着我大军调动。  

“简直就像是回到春秋时期。”  

数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天下有数不清的诸侯国。  

那个时候,还没有各种各样的兵法。  

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也没有勾心斗角,都是直来直往采用“约架”的方式,简单来讲就是两国互下战书,约定一个地点作为战场,到达日期后双方在战场上列阵打开。  

此次至关重要的决战,竟然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  

“还真是!”  

众人若有所思地说道。  

“敌军这是故意等着我们聚集起来?他们想干什么?”  

短暂的思考后。  

他们恍然大悟,得到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共同答案。  

“长安想要一举剿灭我们!”  

“他们这么有自信,莫不是整个昆阳城就是一座大坑,等着我们跳进来?”  

“不然…”  

有人提议道:“撤吧?”  

“不说全撤,最起码撤一部分。”  

兵部尚书明青锋谏言道:“昆阳城虽坚固,但毕竟不大,用不着二十万大军全军屯扎在此,臣以为,留下十万兵马守城足够,剩余十万兵马应该撤到松州待命,如此以来就能够两手准备。  

“正面决战顺利,就立即渡河支援。  

“正面若是不顺利,也能够接应城内的大军撤退。”  

百万人!  

不论是谁,看到这般雄伟场面后都会感觉到心惊。  

“嗯…”  

正统皇帝曹焕沉吟着。  

“明大人!”  

一阵洪亮威严的声音压来:“决战之时,对方出现破绽,也只在一瞬之间,岂可来回调拨兵马,贻误战机?”  

众人回头。  

就看到白袍不知何时登上城墙。  

“陈大人来得正好!”  

上官海昌将先前的观点复述一遍,强调道:“这一战,很有可能是长安的瓮中捉鳖之计,他们想要把我们困在昆阳城内,然后一举歼灭!陈大人,我们不能中计,现在后悔还来得及,不如就按照明大人所说,先撤一部分吧?”  

“上官大人分析的很对,这确实是瓮中捉鳖之计。”  

陈三石顿了下,一字一顿地说道:“但长安大军才是瓮中之鳖。此次淝水战役,不是他们要歼灭我们,而是我陈三石,要一举歼灭他们!”  

二十万人,剿灭百万!  

百万人!  

这在众人的耳中听起来,怎么都有些荒唐。  

而且整座昆阳城,越看越像是“翁”,谁才是鳖自然不言而喻。  

“陈大人。”  

上官海昌面劝告道:“昆阳城内,可是朝廷的全部精锐,一旦发生意外就是朝野倾覆,万万冒险不得啊,”  

对方说得轻巧。  

但城里一大半,都是他们的家底!  

粮草、辎重、甚至是武将,哪一样不是他们世家宗门上百年积攒下来的底蕴。  

拿着别人的家底冒险,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崽卖爷田不心疼!  

这次大决战。  

本来就没有通过集体的同意,完全是白袍一意孤行,皇帝陛下更是拉着他们一起来守城,一旦溃败,就是满盘皆输。  

“陈大人。”  

上官海昌坚持道:“不如还是按照明大人的策略,反正守城也用不了这么多人,不如就先撤出去一半,给自己留条后路?”  

“对啊王爷。”  

“兵家行事理应谨慎。”  

“撤吧。”  

“还来得及。”  

撤退之声不绝于耳。  

陈三石哪里不明白他们的心思,无非是舍不得自己家族或者宗门多年积蓄的家底受到损耗,这就是兵力来源驳杂的坏处,底下的人容易各怀私心,做不到同仇敌忾。  

他也索性不再多说,平静的目光在官员们身上一一扫过,没有再给出解释,只是面如沉湖地下达最后通牒,道:“朝中文武,不论官阶高低,再敢言退者斩无赦!”  

斩无赦!  

言罢,他便转身而去,留下众多官员面面相觑。  

这是要干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