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投鞭断流(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京城长安。  

中觉殿。  

“好一个连环阳谋。”  

单良成得到消息后,就来到皇宫之内,又详细地浏览一遍战报,然后随手将其放在蜡烛之上点着,又看着它燃烧殆尽。  

他本是升云宗金翅峰的真传弟子,也是门内为数不多的二阶阵法师,而且和其他所有人前来东胜神洲的修士不同。  

单良成并不是为修炼资源而来。  

身为真传弟子,他早就申请到筑基丹的名额。  

此次前来。  

最重要的原因是想替师门效力,其次是替友人报仇。  

韩湘和他曾经是十余年的棋友,两人之间虽没有什么过命的交情,但仅仅凭一个“友”字,他就要尽力出手,将来也好在衣冠冢前有话可说。  

“单仙师。”  

吏部尚书尹鸣春说道:“朝廷接下来该如何是好啊!”  

“是啊!”  

文武百官陷入到一团惶恐当中。  

朝廷在中原地区,如今只剩下三州的实际控制区域。  

叛军跨过淝水之后,就能够直捣长安。  

“诸位何故慌乱?”  

单良成冰冷的声音当中带着平静,一字一顿地说道:“周郎没有输,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大势仍旧站在我们这一方。”  

“没有输?”  

严茂兴怔了下,旋即说道:“单仙师莫非在说胡话?四十万大军付之一炬,还叫没有输?”  

“四十万大军是全军覆没不假,但也为我们争取了时间。”  

单良成以竹笛指着沙盘:“就在陈三石机关算尽该如何打赢赤壁这场仗的时候,朝廷的百万大军,也已经集结完毕。”  

百万兵马!  

何等宏大的数字。  

光是把所有的兵器、甲胄从各个州府的武库当中调拨出来都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后续的人员粮草更是不必多说。  

赤壁之战的本意。  

就是主动出击,让叛军不得不去赤壁应战,朝廷则是趁此机会完成大军的调动。  

赤壁虽败。  

目的已经达成。  

来自十八州之地的百余万兵马,已经尽数调到京城周边的三州之内。  

这是…  

倾国之战!  

连年征战,粮草短缺。  

此次把如此多的兵马集中到三州,而不是拉长战线多路同时作战,目的就是只通过一条最好的粮道运送物资,来把损耗减少到最小。  

即便如此,这百万大军每天的人吃马嚼,也是难以估计的数目。  

此战过后。  

不论输赢。  

大盛朝的国力都会彻底耗尽!  

可谓是竭泽而渔。  

好在不光是大盛,南徐、东庆、西齐现在也都是差不多的光景,早就同样耗尽国库,如果不是如今还有“仙师”们压着,东胜神洲早就乱套。  

盛、庆、齐、徐,说不准又要增加多少新的国号,多少群雄并起。  

也正因为有仙师和高境界武者压着,所以这一仗即便是竭泽而渔也无所谓。  

只要…  

能赢就行!  

事实上,只有单良成知道。  

从一开始,周郎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前往赤壁拖延时间。  

所以他才会说出“大盛有周郎乃大盛之幸事”。  

只不过,在这殊死一搏的过程中。  

白袍让周荣误以为自己会赢。  

这也正是白袍可怕的地方。  

他可以指挥你!  

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牵着你的鼻子走!  

也正因此,他们更加不能一味地退让防守,还要继续之前的策略,战场由自己来选择,始终把主动权握在手里。  

赤壁一战,可以说是陈兵百万的先决条件。  

如今先决条件达成,接下来就是…  

最后的倾国决战!  

“单仙师的意思,还是要继续打下去?”  

在听懂单良成的意思后,文武百官只觉得心惊胆战。  

“单仙师。”  

吏部尚书尹鸣春小心翼翼地说道:“既然兵马充足,为何不据守关隘?”  

“本王支持单仙师!”  

监国秦王发出粗犷的声音:“赤壁这一仗,是在为接下来做准备,我们要是在这個时候认怂,周郎和四十万大军不是白死了?!  

“这个陈猎户耍阴谋诡计是厉害!  

“所以我们就不陪他玩,就用纯粹的力量碾压死他!  

“朱明!  

“你算算,敌我双方最终会战的兵力都是多少!”  

六部尚书不可有空缺。  

周荣死后。  

朝廷就只好再重新提拔新人。  

朱明和周荣一样,都是麒麟阁开国十二名将的后人,虽无大才,但胜在于兵部就职右侍郎多年,起码不会拖后腿。  

而且眼下的情况。  

也只有大量任用落魄勋贵,才能够更好稳定天下士人之心。  

大盛,还是那个大盛。  

“回禀殿下!”  

朱明早就估算完毕,侃侃而谈道:“如今叛军表面上看起来占据二十余州,声势浩大,但行事仓促,绝大部分地方都根基不稳,还需要留下兵马镇压。  

“最后能调拨出来和我军决战的兵力,断然不会超过三十万。  

“微臣觉得,大概会是二十万到二十五万之间。”  

“都听到了吗?!”  

秦王扫视着殿内的文武百官,声音铿锵地鼓舞着士气:“叛逆不过区区二十万人,而我朝廷呢?足足有兵甲百万!  

“二十万对一百万!  

“优势在哪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