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骗了日本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嗯?”林久治郎愣了一下,在他印象中荣臻以前可不是这种毫不在意的态度。  

支那人历来惧怕军事冲突,以至于在外交上软弱无能,毫无底线的不断退让,林久治郎心中暗自猜测是什么让荣臻短短几天之内转变了态度?  

国民政府亦或者北平方面根据当前形势做出了最新部署?那为何情报部门没有得知相关消息?  

如果这一点能够确定,那大日本帝国的军事行动也应该及早去做出改变。  

林久治郎能来东北任职,足以说明他也是日本的主战派,只是如今关东军加快事变的步伐,他本人与国内高层的意见一致,认为太过仓促。  

外交是为军事、政治服务的,即使意见相左,作为一名合格的外交官,林久治郎不得不从大局考虑。  

“荣桑,我此行是抱有诚意的,当前的军事冲突,只是关东军内部少数人的个人行为,无法代表日本政府和军方的态度!”  

“我国政府也曾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多次表明我方态度,当前只是小规模的军事冲突,切不可因为个人一时冲动而影响大局!”  

林久治郎极力表明日本政府的态度,将此次事变定性为小规模军事冲突,在他看来这已经是极大的让步。  

赵维汉没有说话,他认为日军不过是在拖延时间罢了,一旦增援部队赶到,双方也就没有了讲和的余地。  

赵维汉后世看过相关的文史,结合当前的局势,他甚至认为日本政府和军方在唱红白脸。  

日本政府负责稳住国民政府,而军方则授意暗中关东军实施武力占领东北的计划,以至于老蒋和张少帅都信了。  

“荣桑,我需要你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荣臻倒是真想给一个明确的答复,能不打自然是不打的好,但奈何当前他做不了主。  

于是荣臻偷偷瞄向赵维汉,希望他能出面答复,岂料赵维汉一言不发。  

最终,荣臻决定按照老规矩,直接推脱给上边,含糊说道:“能和平共处当然是更好的,只是这件事事关重大,我们也不好做主,还要向北平和南京方面汇报!”  

林久治郎闻言一惊,又感觉此行收获不小,看来东北军改变态度真与高层的决策有关,这件事一定要尽快向上面汇报。  

待林久治郎走后,赵维汉问道:“荣长官,王旅长,你们怎么看?”  

王以哲刚才一直没有发表意见,此时倒是说道:“依我看日本人不过是为了拖延时间罢了,我军当前坚决反击的行为,让日本人意识到目前手上的兵力不足!”  

“关东军不会轻易罢手的,日本政府是日本政府,关东军是关东军,日本政府管得了关东军吗?”  

赵维翰略感惊讶,合着你王旅长心里门清啊。  

荣臻说道:“日本人现在是左手扶着你,右手暗地里随时抽冷子给你一巴掌!”  

“既然是这样,那咱们也可以学,就让外交公署的王明宇去与日本人交涉,不仅要去找林久治郎,还要去关东军司令部交涉,表明我方求和的态度!”  

“可是问题关键不在于此,而是日本人有增援部队,我们会有增援部队吗?所以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有人前去北平向副座进行汇报!”  

荣臻说完看向赵维汉,意思非常明确,让赵维汉亲自前往北平。  

赵维汉嘿嘿一笑,老家伙想的倒挺美,刚才提出来的建议的确是老成持重之言,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可赵维汉无法确定荣臻是不是为了稳住他而装出来的,万一他前脚刚离开沈阳,荣臻这老家伙又故态重发,之前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  

当然,荣臻作为当下东北长官公署最高长官,肯定是不能离开沈阳的。  

赵维汉又看向王以哲,他是张少帅的嫡系心腹,要是能亲自前往北平说明当前的形势,或许能使张少帅改变想法。  

只是赵维汉变相的将王以哲软禁于此,夺了他的军权,难免不会让他有别的想法,直接将赵维汉在长官公署所作所为向张少帅一五一十汇报。  

赵维汉倒不是担心自己安危,而是担心张少帅一纸电文将计划叫停,之前的努力照样白费,所以必须找一个不知道内情的人去北平。  

换句话说,赵维翰现在将他们拉上一条船,一旦他们离开长官公署,随时都可以下船。  

荣臻,王以哲,包括藏式毅在内,谁都不能离开长官公署,甚至是这间小院。  

赵维汉故作为难道:“当下让我离开,实在做不到,我宁可死在沈阳,也不愿在北平苟活,还是另选一人为好!”  

荣臻闻言抬了抬眼,心中暗骂一句小狐狸,随后说道:“也罢,那就派宪兵副司令李香蒲明日一早乘飞机前往北平,带着咱们四人的联名信件,向副座陈说!”  

......  

十九日凌晨三点多。  

辽阳通往奉天的火车上,第二师团师团部以及直属部队,第十五旅团步兵第十六连队悉数在火车之上,兵力将近3000人。  

在一节豪华车厢之中,师团长多门二郎召见了随行佐级以上军官。  

花谷正汇报到:“师团长阁下,奉天方面发来电报,支那人有破坏铁路的行动,抚顺守备队在增援奉天的途中全部玉碎,板垣君让我等多加防范!”  

多门二郎闻言,脸上凶光一现:“支那人好大的胆子,此行势必要为玉碎的帝国军人复仇!”  

“我军大概什么时间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