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踏足荧惑星(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322章踏足荧惑星山河图内,梧桐老树愈发高大。  

如今内天地的空间,比当初已经扩展许多,至于上下四方的边界,则是虚无。徐青尝试过靠近边界,很快会感觉到天魔身被瓦解,天魔意识变得模糊。  

这些虚无,在吕祖的传承记忆里,称之为「虚界」。  

在吕祖的观点里,世界由虚实构成。  

遁入虚界,再有真实界自身标记的锚点,便可以从虚界中,直接抵达任何锚点。  

不过,起码要有造物主的境界,才能施展这样的手段。  

譬如黑山老妖先前带着玄扈抵达荧惑星,正是用了类似的法门。  

当然,徐青对任何锚点有疑问,如果这样的话,按理说吕祖他们也可以随时回归才对。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总不能离开之后,都不舍得回来看一眼吧。  

得益于太初魔器的不断增长,加上徐青通过梧桐树叶,太始魔炁不断受到冲击,冲击的过程中,得到淬炼。  

徐青现在的天魔功自然增长到了一个瓶颈阶段。  

若是过了这一关,他的天魔功或许能达到真正「造物主」的层次。  

当然,徐青对此不是十分热衷。  

因为突不突破,他都是天下第一高手。  

在搞排行方面,徐青也下意识忽略过方阁老。  

老方现在越来越不喜欢动弹了,每天都在小院子里,溜猫都很少。  

简直宅到了极致。  

而且日渐苍老。  

总给人感觉,随时要羽化登仙。  

不过,哪怕老方只剩下一口气,徐青也怀疑老人家这一口气,能吊个十年八载。  

真是看不透他!  

另一方面,山河图由于是徐青的本命法宝,伴随天魔功的成长,山河图也跟着水涨船高。  

隐然间,这件法宝,有了横渡星空的能力。  

徐青只是感觉,还需要具体尝试一番。  

在尝试之前,徐青先安排了手里的事。有天魔入梦存在,所以即使有急事,徐青也能感知到,能做出抉择。  

好在天启朝现在进入盛世阶段,各方面都在蓬勃发展,又有俞震和孟宇轩这样的名将开疆扩土。  

国势是肉眼可见的蒸蒸日上。  

大虞朝的实控疆域已经来到了历朝前列。  

另一方面,徐青没有对草原金帐赶尽杀绝,而是有意识逼迫边镇将门,去驱赶草原金帐,将其赶到极西之地去。  

为了保留草原金帐的实力,徐青都没对慕容太师下死手。  

这样一来,草原人祸害了极西之地,也能缓解南洋的压力。  

这些事能推行,完全依赖于徐青的绝对实力。  

而且不断扩张疆域,也很好缓解了天启朝内部的矛盾。  

在徐青看来,只需要三十年,天启朝就会有改天换地的变化。  

因为他清楚机关技术的发展大方向,再配合朝廷中枢定下的五年计划,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秦制下,许多大方向的技术突破会变得很容易。  

何况天工院不乏有修炼者存在,他们搞这些东西,比凡人更容易。  

在尝试用山河图横渡星空之前,徐青还要办一件事。  

「魏博,这是最新的一条仙朝律,今后你不用再负责别的事,专心负责这一条天律,记住,无论是谁,违律者斩!」  

「修炼者不得伤害凡人。」魏博见到这一条仙律,颇有些不可思议。  

「你可能不理解,但不要紧,执行便是。」  

「唯。」魏博没有追根问底,他很清楚,越是听从徐青的吩咐,他越有机会进入仙朝的核心决策层。  

别说让他负责执行这条仙朝律,便是让他杀自己老子,也照杀不误。  

这也肯定是他爹的问题。  

当然,魏博对政治上的事,还是有许多不解之处,直接回去之后,用传音符问了他爹。  

魏国公得知后,在书房沉吟踱步良久,终于让他参透其中玄机。  

他随即向儿子解释了徐青的真正用意。  

凡人是修炼者的基础,如果修炼者肆意打压伤害凡人,一来会加重双方的对立,二来也会减少修炼者的诞生。  

如果凡人的基础数目够大,就有庞大数量的修炼者,在这些人中,再诞生金丹丶紫府甚至元神级数的存在,那就容易多了。  

用徐六首的话,那就是量变产生质变。  

另一方面,只是说修炼者不能伤害凡人,但修炼者本身地位很高,如果真有凡人得罪了他,根本用不着自己动手。  

徐青的用意还是为了防止修炼者滥杀无辜。  

或者有些人修炼魔道功法,视凡人为耗材,这也是不利于仙朝的可持续发展的。  

在他们这些老牌贵族眼中,治理天下的核心在于「牧」。  

既然是牧,那麽牛马自然是越多越好,不能干杀鸡取卵的事。  

而且修炼者的武力不能滥用之后,不得不更依赖于世俗豪族,如此才能体现出他们高高在上的地位,变现各种特权。  

说白了,徐青是要制定完善约束修炼者的规则。  

这个规则能成立的前提就在于徐青。  

如果没有徐青,天下修炼者是很难遵守这些苛刻仙律的。  

可是魏国公这些大家族,肯定是希望有稳定秩序的。徐青制定的仙律,既是限制,也是对各大家族权力的保障。  

秩序的根基在于徐青。  

所以让他们反徐青,更加不现实。  

这是更深层次的绑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