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江宁公子,褐裘而来(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帝扳手腕的人,只剩下徐青了。  

徐青修建行宫,无疑是向老皇帝示好。  

不过也需要君臣再次密会交心,才能达成新的共识。  

如果两人达成不了共识,天下必定动荡。  

而天下士绅,也期盼着两人不和。  

徐青处理了孤儿的事,来到应天府。  

「江宁公子,褐裘而来。」  

这是江宁织造亲自操刀,在如今南直隶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上发表的文章。  

有了徐青带头,南直隶官方和民间报业发展很快。  

事实上,从前宋开始,报业已经在民间发展,到了如今时代,许多花边小报都目不暇接,一些夺眼球的小报,还有灯操和尚之类的连载…  

不过徐六首的出现,将报业的影响力抬高一大截。  

有豪绅勋贵牵头,将一些花边小报改造成正规的报房出来。  

总之,舆论阵地的攻占,乃是豪绅勋贵一向十分热衷的活动。毕竟打嘴炮不用死人嘛!  

而且每个大虞朝人,心中都有键政之心,在应天府这种古都,更是深有群众基础。  

现今许多应天府的文人雅客,甚至会在青楼画舫里因为纵谈时事熬个大夜,连累身边的美人也跟着熬。  

一些高端的画舫都得给当家花魁补时政课,不然的话,跟不上时代,很容易被大名士抛弃。  

没有大名士鼓吹,身价会掉很快的。  

而且时政课的课时费很贵,着实给了一些来应天府六部养老的清流文臣赚外快的机会。  

他们也经常借着教课,输出私货,暗搓搓攻击老皇帝和徐六首。  

说什麽徐六首是老皇帝的私生子或者私生孙子,反正有鼻有眼。  

还有人说徐六首是吃软饭上位的。  

总之,着重攻击下三滥的地方,往私德上泼脏水。  

但这些脏水,很难玷污徐六首的光辉形象。  

因为在腊月里,徐六首一身布衣,亲自参与应天府行宫的修建中,与修建行宫的民夫和差役,同吃同住,真正打入了底层。  

由于徐青吃住在行宫的工地,导致行宫的伙食水平肉眼可见的上涨。  

谢泉更是在大明报上,对此一通鼓吹。  

「江宁公子,褐裘而来」,乃是化用唐传奇里虬髯客篇中的「不衫不履,裼裘而来」。  

裼裘指的是袒露外衣,露出里面的华美裘服。  

这不符合徐六首打入群众的核心理念。  

褐裘出自庄子中对墨者的评价「多以裘褐为衣」。  

裘褐,粗布麻衣也!  

有识货的行家,自然懂得谢泉的文笔老辣。  

暗搓搓用徐六首对比太原公子。  

太原公子是谁?  

那是前朝太宗皇帝,玄武门继承法的奠基人。  

众所周知,徐六首还是玄天升龙道的传人呢。玄天升龙道,可不就是代指「玄武」。  

这是向朝廷中枢亮肌肉,表明徐六首的树大根深,更有天策上将之风,对付徐六首的代价很大的。  

另一方面,故意写成「褐裘」,暗示了徐六首有圣贤的淡泊之意,布衣亦可,主要是为了救济天下嘛。  

当然,如果强行解读,上古圣皇也是常以布衣劳作。  

舜帝当种田的农夫,然后周围的人都跟着他种田,种着种着,就把尧帝赶下台了!  

这叫众望所归。  

一篇文章,软中带硬,硬中有软,实是难得的上品文章。  

要不咋说,当初要不是谢泉和徐六首同在应天府乡试的易经房,那一科乡试的解元非谢泉老先生莫属了!  

「国公,谢泉的文章看了吗?怕是有好戏瞧了。」王家主最近和魏国公往来愈发密切。  

没办法,老皇帝越强势,他们这些大家族越需要抱团取暖。  

国朝两百多年下来,不是没有大家族倒下过。  

别说底层内卷,他们这些上层何尝不内卷?稍不注意,就可能跌落阶层。  

若说区别,无非是一个在天界吃苦,一个在地狱吃苦。  

能有啥分别,佛家说得多好,众生皆苦!  

众生平等,都要死亡嘛。  

虽然死亡的过程不平等。  

就问结果平不平等!  

魏国公眉头紧蹙,「王兄,你还是小瞧谢泉了,他这是给徐公明当嘴替,摆明了要和老皇帝达成共识。」  

魏国公久有和徐青的斗争经验,自然看得出里面的门道。  

这嘴替一词,也是从江宁府流行出来的。  

随后魏国公将徐青「以斗争求和平」的操作理念讲给王家主听。  

要不咋说,魏国公都想给徐青交学费了。要是他现在回到十年前,以他现在的斗争水平,那就是名副其实的东南王了!  

都是徐公明教得好!  

王家主自是一点就通,他说道:「这套理念,其实我以前也模模糊糊感知到,但没有国公说得这麽具象。」  

魏国公:「复社的立场论和矛盾论你应该多读读,有大智慧啊。若说徐公明是当世圣人,我是从心底里服气的。」  

其实在他看来,徐青最恶心的就是这一点。  

其实里面很多斗争手段都是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升迁的不传之秘,徐公明倒好,直接公开出来,他想干什麽?  

嫌弃游戏难度太低是吧!  

关键是,现在徐青已经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级别,这些玩意,徐青看得起你才用,惹急了,人家直接掀桌子。  

除了皇帝,谁能压制徐公明。  

关键是,皇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