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繁衍(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另一边,苏怜卿这边也送来了当日的情报送来。  

她禀报之后,颇有不解:「公子,咱们为何不计划周密一点,直接解决金蜈法王这一个隐患?」  

在她看来,只要公子用心计划一番,金蜈法王的分神断无走脱的道理。  

现在打草惊蛇,对方转于暗处,反而更加难以抓捕了。  

徐青:「这件事早在我意料中,可以说我是故意为之。过去一段时间,莪的风头出得太大,所以各方都对我十分关注。若是在江宁府,一点能威胁到我的力量都没有了,那对咱们是极为不利的。」  

罗教和莲花教渊源颇深,与徐青作对,绝对不会惹外界怀疑。  

徐青现在需要这麽一个对头存在,让上面放心。  

他虽然厉害,但江宁府还不是徐青一手遮天的地方。  

甚至他也会做「错」事。  

一个不会犯错的下属,会令任何上位者寝食难安的。  

苏怜卿不禁恍然,公子到底是公子。她心想,公子如此防备朝廷上层的大人物,足见其真实内心。  

徐青自然清楚苏怜卿的小伎俩。  

造不造反,并非徐青现在能决定的,他只能顺应时势做出选择,而不是蓄谋为之。  

周得七分天下,方伐殷商。秦奋六世之馀烈,方吞二周而亡诸侯。  

这些都是榜样。  

但作为上位者,总得给底下人希望和奔头。  

苏怜卿希望从龙,徐青就得给她这个盼头,否则人家干事就没那麽卖力了。  

底下人,天冷了给主公加衣服,还不是自己也想穿厚一点。  

世上哪有许多纯粹的仁人志士啊。  

现在江宁府的乡绅豪强,一个个从江宁府赶到应天府向徐青低头认错,徐青没有急着恩威并施,而是交给胡举人出面。  

一来,不用当面折辱人家,双方都有台阶下;二来,表明了徐青也不是不能和乡绅豪强合作嘛。  

大家都是同乡,该帮的一定会帮,不至于真闹得头破血流。  

这种态度,无疑让南直隶其馀缙绅对徐青的感官提升了许多。  

假如徐青一开始这样,他们会觉得理所当然。  

这麽一闹之后,徐青再来一出尊敬乡贤的把戏,反而使人有点受宠若惊。  

如今徐青在南直隶,尤其是应天府的风评又有所转变。  

「徐解元能做出圣贤文章,决然不是来俊臣那种酷吏。」  

「我早知道,方阁老不会看错人的。」  

「听说徐解元打算和江宁府的豪绅合夥做茶叶丝绸的生意,看看人家」说这话的人,显然有点酸意。  

毕竟丝绸茶叶瓷器,都是海贸中的暴利生意,利润都是被魏国公府为首的四大家族分了去,许多豪绅也只能跟着喝汤,若说心里没怨气,那绝对是骗人的。  

相比起海贸的巨利,清丈田亩多交的税才几个钱。  

「不可能吧,海贸可不是什麽人都能做的。」回话的人,亦深知海贸生意的利害。  

寻常人敢做海贸生意,刚出海,船就会被海寇劫走。  

无论是南直隶,还是更南方,做海贸都得有深厚的背景以及强大的海上力量才做得起来。  

「人家徐解元这麽说,自然是打通了海路。」  

「哎·—..—」  

魏丶朱丶陆丶王,乃是南直隶四大家族。其中魏国公是勋贵,而其馀三家,  

都是江左底蕴深远的大家族,即使到如今,也是科举兴旺。  

尤其是王家,这一辈年富力强的家族嫡系子弟,出了七个进士,最差都是二甲进士。  

如今官做到最大的那位,已经是刑部尚书,再往前一步,便是「吏部丶户部丶礼部」这上三部的尚书,或者升左都御史。  

而上三部的尚书或者左都御史,不出意外,基本都是阁臣。  

即使暂时没入阁,那也是第一序列。  

毕竟入阁的人数,往往是皇帝决定的,如果皇帝觉得内阁不需要那麽多人,  

哪怕是这些朝廷大佬,也得排队。  

但选拔阁臣,绝不能将他们排除在外。  

而且内阁的阁臣,除了首辅之外,如果没有上三部尚书或者左都御史丶吏部左侍郎这等官职,外面的朝臣也会将其看轻,说话不见得能顶用。  

如今四大家族的家主在魏国公家聚会。  

「他清丈田亩我能忍,这小子居然胆子大到要动海贸的生意,我实在是忍不了。」朱家家主握紧拳头,手背青筋暴露。  

朱家在朝廷的影响力没那麽大,但生意遍及南直隶内外,可以说是四大家族的钱袋子。  

陆家家主则神色平淡,陆家世代和天师道关系密切,不乏有家族中人出家修道,甚至家族许多做官的子弟,会在年富力强时,急流勇退上山求仙访道。  

不过修道比科举任途还费钱,故而他们和其馀三大家族基本上是密不可分的。  

王家的官场势力最大,田亩也是最多的,不过王家隐匿的田土和人口不算多,他们的田土主要是世代积累经营出来的。  

如果清丈田亩,对他们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依旧是反对清丈为主。因为围绕王家的一系列官员,蓄奴丶隐瞒田土丶人口的事都没少干。  

魏国公则不用说,勋贵一系,天然就反对清丈田亩,这是他们主要的利益来源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大虞朝的许多宗室,也是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主力军。  

其实严格意义来说,宗室丶勋贵才是「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