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辽东,钢城(3/6)
嗯,听您的。”李学武笑了起来,道:“你还不知道我的,最怕麻烦了。”
“知道,知道,你就是个小猴子!”
王淑华对这个干儿子满意极了,谁要是有一个如此年轻有为,出类拔萃的干儿子,谁又能忍住不欣赏,不喜欢。
“你们集团去年发展的可快。”
郑树森抽起了烟,微微眯着眼睛讲道:“一次又一次,机遇抓的真好,连上面都在讲做企业做经济就是要有搏浪的精神。”
“其实跟您现在一样,我们也是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很怕一个步子迈错了。”
李学武微微摇头,讲道:“否则要对不起人民,对不起组织,对不起全体工人了。”
“不能因噎废食嘛——”
郑树森伸出手在烟灰缸里弹了弹烟灰,看了他一眼,讲道:“你们集团前段时间的波折我都听说了,你处理的就很好嘛。”
弹完烟灰,他又忍不住抽了一口香烟,这才继续讲道:“我在仕途的这潭泥水里深耕了几十年,到现在我敢跟你说组织内真正的赢家从来都不是满脸堆笑的应声虫。”
“你也不是新兵蛋子,应该知道这个道理,那些表面谦卑的年轻人,不是披着羊皮的狼,就是装大尾巴狼的羊。”
“是,您说的对。”
李学武还真是第一次听干爹将职场仕途上的矛盾讲的如此锋芒毕露。
他不会去揣测干爹如此坦白是有什么目的,只有一样他能想到的,便是他此去辽东风险异常,干爹实在是放心不下。
既不想他失去了如此难得的机遇,从务虚走向务实,真正承担起一片天空。又不想他遭人陷害,过早地遭遇挫折,怕他一蹶不振,浪费了这份视野和才能。
所以讲的直白一些,刺激自己的野心和锐气,不能像在机关这般内敛和低调。
“你要记住,在这条路上,真正的生存逻辑是在暗流中精准地把握每一次潮汐规律,该蛰伏时蛰伏,该亮剑时亮剑。”
郑树森表情极其严肃,手指点着沙发对李学武教育道:“我在京城工作的时间超过了二十年,光是主要负责人我就见证了十一位领导更迭。”
王淑华见他如此讲,目光不由得一凛,别过头去望向了门口的方向。
这些话只能出得老伴的口,入得李学武的耳,万万不能传到第四个人耳中。
这个时候,李学武也认真了起来,挺直了身板,端正地听着干爹讲话。
“这些主要负责人能稳坐钓鱼台的无非只有三类人。”郑树森一手掐着烟头,一手比划着讲道:“精通权谋的棋手、游刃有余的社交家、善用资源的野心家。”
“说实干兴邦,这话没有毛病。”他点了点李学武,讲道:“但我告诉你,那些只会埋头苦干的‘孺子牛’,早就被打发到诸如档案室一类的单位修编年史去了,或者去郊区分局做统计报表这样的琐碎工作。”
“他们所标榜的兢兢业业到头来不过是自我安慰的几句空话,你会羡慕他们吗?”
郑树森抽了一口香烟,又在烟灰缸里弹了弹烟灰,讲道:“写在红头文件里的晋升标准那都是明面上的游戏规则,真正的闯关规则都藏在你们办公桌上陶瓷茶杯升腾的雾气里,沉淀在一次次麻将的磕碰声中。”
“我讲这些不是在污染你,也不是在警醒你什么,只是要告诉你,不要想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一套,不现实。”
“咳咳咳——”
许是讲的急了,或者是真担心李学武,讲的语气有些激动了,忍不住咳嗽了起来。
王淑华站起身,端了热茶递给他,又从他的手里摘下抽的只剩下小半截烟头,按灭在了烟灰缸里。
除此之外,她什么都没有说,沉默地做着这一切。若不是有李学武走到了这一步需要他如此提醒,许是这辈子他都不用如此费神。
但王淑华也清楚,其实老伴多少有几分遗憾,自己的一对儿女不是走仕途的料。
他难道不希望如此教导儿子?
他想,他希望儿子比他走的更远,更有成绩,可谁让自己的儿子不是那块料呢。
如果儿子能自己走到李学武今天这个地步,哪怕他是豁出去这张老脸了,也得给他保驾护航,托着他更进一步、两步,多少步都行,他也值得。
没有,他到现在都没有机会对儿子讲出这些仕途中的黑白,哪能不遗憾了。
这些话只可对有能力,能驾驭得了这些道理的人讲,就算说给儿子也是祸害。
郑树森顺了老伴的意,松开了烟头,端着茶杯喝了一大口,这才继续讲了起来。
“不做事就没有成绩,没有成绩就缺少进步的实力。做事又怕出问题,越怕出问题工作越是会出问题,这工作就没法干了。”
他缓和了语气,手指捏着点了点沙发扶手,对李学武讲道:“你不是初见大海的小娃娃,但我还是要叮嘱你几句。”
“首先,进入新环境你必须要具备三种预判能力。”郑树森微微皱起眉头讲道:“第一,要有政策洞察力。千万别顾此失彼,闷头在辽东不知道风往哪边刮。”
他手指点在了李学武的胳膊上,着重提醒道:“你要时刻注意重要会议文件,要能嗅出当前最主流的变革方向,否则你在辽东干了多少工作都是白干。”
“第二,要有人际动向感知。”
他微微眯起眼睛,讲道:“你
“知道,知道,你就是个小猴子!”
王淑华对这个干儿子满意极了,谁要是有一个如此年轻有为,出类拔萃的干儿子,谁又能忍住不欣赏,不喜欢。
“你们集团去年发展的可快。”
郑树森抽起了烟,微微眯着眼睛讲道:“一次又一次,机遇抓的真好,连上面都在讲做企业做经济就是要有搏浪的精神。”
“其实跟您现在一样,我们也是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很怕一个步子迈错了。”
李学武微微摇头,讲道:“否则要对不起人民,对不起组织,对不起全体工人了。”
“不能因噎废食嘛——”
郑树森伸出手在烟灰缸里弹了弹烟灰,看了他一眼,讲道:“你们集团前段时间的波折我都听说了,你处理的就很好嘛。”
弹完烟灰,他又忍不住抽了一口香烟,这才继续讲道:“我在仕途的这潭泥水里深耕了几十年,到现在我敢跟你说组织内真正的赢家从来都不是满脸堆笑的应声虫。”
“你也不是新兵蛋子,应该知道这个道理,那些表面谦卑的年轻人,不是披着羊皮的狼,就是装大尾巴狼的羊。”
“是,您说的对。”
李学武还真是第一次听干爹将职场仕途上的矛盾讲的如此锋芒毕露。
他不会去揣测干爹如此坦白是有什么目的,只有一样他能想到的,便是他此去辽东风险异常,干爹实在是放心不下。
既不想他失去了如此难得的机遇,从务虚走向务实,真正承担起一片天空。又不想他遭人陷害,过早地遭遇挫折,怕他一蹶不振,浪费了这份视野和才能。
所以讲的直白一些,刺激自己的野心和锐气,不能像在机关这般内敛和低调。
“你要记住,在这条路上,真正的生存逻辑是在暗流中精准地把握每一次潮汐规律,该蛰伏时蛰伏,该亮剑时亮剑。”
郑树森表情极其严肃,手指点着沙发对李学武教育道:“我在京城工作的时间超过了二十年,光是主要负责人我就见证了十一位领导更迭。”
王淑华见他如此讲,目光不由得一凛,别过头去望向了门口的方向。
这些话只能出得老伴的口,入得李学武的耳,万万不能传到第四个人耳中。
这个时候,李学武也认真了起来,挺直了身板,端正地听着干爹讲话。
“这些主要负责人能稳坐钓鱼台的无非只有三类人。”郑树森一手掐着烟头,一手比划着讲道:“精通权谋的棋手、游刃有余的社交家、善用资源的野心家。”
“说实干兴邦,这话没有毛病。”他点了点李学武,讲道:“但我告诉你,那些只会埋头苦干的‘孺子牛’,早就被打发到诸如档案室一类的单位修编年史去了,或者去郊区分局做统计报表这样的琐碎工作。”
“他们所标榜的兢兢业业到头来不过是自我安慰的几句空话,你会羡慕他们吗?”
郑树森抽了一口香烟,又在烟灰缸里弹了弹烟灰,讲道:“写在红头文件里的晋升标准那都是明面上的游戏规则,真正的闯关规则都藏在你们办公桌上陶瓷茶杯升腾的雾气里,沉淀在一次次麻将的磕碰声中。”
“我讲这些不是在污染你,也不是在警醒你什么,只是要告诉你,不要想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一套,不现实。”
“咳咳咳——”
许是讲的急了,或者是真担心李学武,讲的语气有些激动了,忍不住咳嗽了起来。
王淑华站起身,端了热茶递给他,又从他的手里摘下抽的只剩下小半截烟头,按灭在了烟灰缸里。
除此之外,她什么都没有说,沉默地做着这一切。若不是有李学武走到了这一步需要他如此提醒,许是这辈子他都不用如此费神。
但王淑华也清楚,其实老伴多少有几分遗憾,自己的一对儿女不是走仕途的料。
他难道不希望如此教导儿子?
他想,他希望儿子比他走的更远,更有成绩,可谁让自己的儿子不是那块料呢。
如果儿子能自己走到李学武今天这个地步,哪怕他是豁出去这张老脸了,也得给他保驾护航,托着他更进一步、两步,多少步都行,他也值得。
没有,他到现在都没有机会对儿子讲出这些仕途中的黑白,哪能不遗憾了。
这些话只可对有能力,能驾驭得了这些道理的人讲,就算说给儿子也是祸害。
郑树森顺了老伴的意,松开了烟头,端着茶杯喝了一大口,这才继续讲了起来。
“不做事就没有成绩,没有成绩就缺少进步的实力。做事又怕出问题,越怕出问题工作越是会出问题,这工作就没法干了。”
他缓和了语气,手指捏着点了点沙发扶手,对李学武讲道:“你不是初见大海的小娃娃,但我还是要叮嘱你几句。”
“首先,进入新环境你必须要具备三种预判能力。”郑树森微微皱起眉头讲道:“第一,要有政策洞察力。千万别顾此失彼,闷头在辽东不知道风往哪边刮。”
他手指点在了李学武的胳膊上,着重提醒道:“你要时刻注意重要会议文件,要能嗅出当前最主流的变革方向,否则你在辽东干了多少工作都是白干。”
“第二,要有人际动向感知。”
他微微眯起眼睛,讲道:“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