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章 赵雅萍进城(3/6)
的客人,特意让李学才从东安市场买回来的。
“我可老早就想来串门了。”
赵根并不如尹满仓能说会道,这会儿到亲家家里了,只是面带憨笑,显得实诚。
他表情并不拘谨,这年月姻亲亲家算是实在亲戚,半子不是白叫的。
早先不是不愿意来,是不好意思来。
连闺女往家里带东西他都要发火,更不会给闺女没脸来亲家打秋风。
农村人自有骨气,人家都羡慕他有个好亲家,他可没拿亲家当银行。
这次来亲家家里串门,是闺女结婚的第四年,也是家里有指望了才敢来。
刘茵见他如此,略带埋怨的语气说道:“正经的亲戚,就您外道。”
“哈哈哈——”赵根笑了笑,说道:“前几年家里实在是忙不开,是真忙。”
“大哥知道,他这几年在山上能见得到。”尹满仓笑着说道:“春夏秋冬没有不忙的时候,就指望那点地能好好养人呢。”
“庄稼汉,不指望地指望什么?”
赵根嘿嘿笑了,看向老太太讲道:“指望儿女,咱年纪轻轻的,不是让人家看笑话嘛。”
“你是能干啊,上有老下有小的。”老太太点头,笑着问道:“今年收成好啊?”
“还行,老天爷不调理人。”
赵根抽了一口烟,介绍道:“大队和小队搞农业创收,不光指望地里的收成了。”
老太太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虽然没听太明白,可也知道他们过得好就行了。
尹满仓见老太太和刘茵都不太懂,便主动解释道:“这两年家家户户养鸡养鸭赚着钱了,狗和兔子这块也没少收入。”
“是啊,这还行啊。”老太太理解了,看了窗外后院的方向,讲道:“咱们这院里以前也有养鸡和兔子的,现在都清走了。”
“我们那没卡的那么严。”
尹满仓看了大舅哥赵根一眼,并不愿意在这个话题上多聊。原因很简单,红星公社家家户户养的家禽和兔子等等,都超数了。
那个红线是怎么标注的?
超过三只就算资本主义的尾巴,还不得让人割了去啊。
只是红星村山高水远,他这个当一把手的又敢干,还有稳定的渠道外销,这日子能不好嘛。
倒不是怕亲家嫉妒,只是怕老太太和刘茵把这件事当热闹传出去,再惹来麻烦。
这些话他们敢在这说,还是看了亲家,要真去别处,谁敢胡咧咧。
“我听说现在没那么邪乎了,上山的那条路开始修了吗?”
刘茵听出了他话里的谨慎,主动转了话题,问道:“这上山下山的可不容易。”
“修着呢,一直都在修。”
尹满仓点点头介绍道:“只是图意方便和省工省料,是从山上往下修的。”
“这两年条件好了才敢提修路的事。”他也是颇为感慨地讲道:“要搁以前,下点雨就不敢下山了,多少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可不是咋地,听说家里要盖砖瓦房了?”刘茵看向赵根问道:“是明年春天动工,还是秋收以前动工啊?”
“想着是五一往后呢,得等地里的事忙完了才行呢。”赵根笑着介绍道:“二小子和老三都不念书了,这眼瞅着就得定亲事。”
“是啊,老三也不念了?”
刘茵是听说亲家老二不念书了,没想到这老三也下来了。
赵根却是想到了大闺女,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到底不是那块料。”
“行啊,回家里帮忙也好。”
尹满仓知道大舅哥心里是盼着家里再出个文曲星的,只是这种事咋强求啊。
有赵雅芳在前面打样,从赵雅军往下排,赵家几个孩子没有不承担压力的。
大姐都能考出去,他们差啥了。
要说以前家里条件困难,念不起书,这还情有可原,现在供学生并不困难。
可情况就出在家里现在不困难了,没钱的时候几个孩子比着学,有钱以后心思都活了,尤其是山上来了这么些个单位。
虽然说山下交通不方便,可单位的保障供应和人员通勤还是有的。
每一次山下来人都会带来一些新气象,村里人的心态也在发生着改变。
老人倒是还好,年轻人就有点坐不住了,都想要往城里奔,哪怕是入赘呢。
其实这些年轻人也不想想,现在城里的年轻人都得往乡下撵呢,他们上哪捡便宜去。
年轻人心思活,劝也劝不住,再受到形势的影响,不少从学校里出来就不念了。
城里年轻人从学校里出来还能胡混,吃老子的,农村的年轻人哪里有这份自在。
只要不想饿肚子,就得挣公分。偷奸耍滑到年底还得倒贴大队钱,饿不死你。
光指着家里父母挣那点公分,到年底了甭说猪肉,就是下水都吃不上。
所以这个时候的农村往往十三四岁就得下地干活,半读半耕。
真有能耐的,是块读书的好料子,那家里人还能考虑考虑。
真要是不成,趁早下地干活去,上什么学啊,上学不花钱啊。
赵根家五个孩子,老大赵雅芳,老二赵雅军,这两个算是在城里站下了。
老三赵雅民不羡慕大姐,倒是羡慕他二哥。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大姐那份能耐,考不出去,可他希望自己也有二哥的运气。
赵雅民太清楚二哥是怎么走出大山,能进红星厂工作的,还不是
“我可老早就想来串门了。”
赵根并不如尹满仓能说会道,这会儿到亲家家里了,只是面带憨笑,显得实诚。
他表情并不拘谨,这年月姻亲亲家算是实在亲戚,半子不是白叫的。
早先不是不愿意来,是不好意思来。
连闺女往家里带东西他都要发火,更不会给闺女没脸来亲家打秋风。
农村人自有骨气,人家都羡慕他有个好亲家,他可没拿亲家当银行。
这次来亲家家里串门,是闺女结婚的第四年,也是家里有指望了才敢来。
刘茵见他如此,略带埋怨的语气说道:“正经的亲戚,就您外道。”
“哈哈哈——”赵根笑了笑,说道:“前几年家里实在是忙不开,是真忙。”
“大哥知道,他这几年在山上能见得到。”尹满仓笑着说道:“春夏秋冬没有不忙的时候,就指望那点地能好好养人呢。”
“庄稼汉,不指望地指望什么?”
赵根嘿嘿笑了,看向老太太讲道:“指望儿女,咱年纪轻轻的,不是让人家看笑话嘛。”
“你是能干啊,上有老下有小的。”老太太点头,笑着问道:“今年收成好啊?”
“还行,老天爷不调理人。”
赵根抽了一口烟,介绍道:“大队和小队搞农业创收,不光指望地里的收成了。”
老太太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虽然没听太明白,可也知道他们过得好就行了。
尹满仓见老太太和刘茵都不太懂,便主动解释道:“这两年家家户户养鸡养鸭赚着钱了,狗和兔子这块也没少收入。”
“是啊,这还行啊。”老太太理解了,看了窗外后院的方向,讲道:“咱们这院里以前也有养鸡和兔子的,现在都清走了。”
“我们那没卡的那么严。”
尹满仓看了大舅哥赵根一眼,并不愿意在这个话题上多聊。原因很简单,红星公社家家户户养的家禽和兔子等等,都超数了。
那个红线是怎么标注的?
超过三只就算资本主义的尾巴,还不得让人割了去啊。
只是红星村山高水远,他这个当一把手的又敢干,还有稳定的渠道外销,这日子能不好嘛。
倒不是怕亲家嫉妒,只是怕老太太和刘茵把这件事当热闹传出去,再惹来麻烦。
这些话他们敢在这说,还是看了亲家,要真去别处,谁敢胡咧咧。
“我听说现在没那么邪乎了,上山的那条路开始修了吗?”
刘茵听出了他话里的谨慎,主动转了话题,问道:“这上山下山的可不容易。”
“修着呢,一直都在修。”
尹满仓点点头介绍道:“只是图意方便和省工省料,是从山上往下修的。”
“这两年条件好了才敢提修路的事。”他也是颇为感慨地讲道:“要搁以前,下点雨就不敢下山了,多少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可不是咋地,听说家里要盖砖瓦房了?”刘茵看向赵根问道:“是明年春天动工,还是秋收以前动工啊?”
“想着是五一往后呢,得等地里的事忙完了才行呢。”赵根笑着介绍道:“二小子和老三都不念书了,这眼瞅着就得定亲事。”
“是啊,老三也不念了?”
刘茵是听说亲家老二不念书了,没想到这老三也下来了。
赵根却是想到了大闺女,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到底不是那块料。”
“行啊,回家里帮忙也好。”
尹满仓知道大舅哥心里是盼着家里再出个文曲星的,只是这种事咋强求啊。
有赵雅芳在前面打样,从赵雅军往下排,赵家几个孩子没有不承担压力的。
大姐都能考出去,他们差啥了。
要说以前家里条件困难,念不起书,这还情有可原,现在供学生并不困难。
可情况就出在家里现在不困难了,没钱的时候几个孩子比着学,有钱以后心思都活了,尤其是山上来了这么些个单位。
虽然说山下交通不方便,可单位的保障供应和人员通勤还是有的。
每一次山下来人都会带来一些新气象,村里人的心态也在发生着改变。
老人倒是还好,年轻人就有点坐不住了,都想要往城里奔,哪怕是入赘呢。
其实这些年轻人也不想想,现在城里的年轻人都得往乡下撵呢,他们上哪捡便宜去。
年轻人心思活,劝也劝不住,再受到形势的影响,不少从学校里出来就不念了。
城里年轻人从学校里出来还能胡混,吃老子的,农村的年轻人哪里有这份自在。
只要不想饿肚子,就得挣公分。偷奸耍滑到年底还得倒贴大队钱,饿不死你。
光指着家里父母挣那点公分,到年底了甭说猪肉,就是下水都吃不上。
所以这个时候的农村往往十三四岁就得下地干活,半读半耕。
真有能耐的,是块读书的好料子,那家里人还能考虑考虑。
真要是不成,趁早下地干活去,上什么学啊,上学不花钱啊。
赵根家五个孩子,老大赵雅芳,老二赵雅军,这两个算是在城里站下了。
老三赵雅民不羡慕大姐,倒是羡慕他二哥。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大姐那份能耐,考不出去,可他希望自己也有二哥的运气。
赵雅民太清楚二哥是怎么走出大山,能进红星厂工作的,还不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