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1【人形小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法国使团的领队,名叫让·巴蒂斯特·科尔贝尔。  

这位老兄,目前是法国宰相马萨林的私臣,帮着马萨林打理一些私人产业。同时,还是法兰西学术院的正式成员。  

历史上,科尔贝尔后来做了财政大臣,是路易十四怎么也离不开的钱袋子。他将开创柯尔贝尔主义(重商主义的一种),奠定法国工商业的发展基石,也是17世纪法国对外殖民的最主要推动者。  

对了,法兰西文学院、法兰西科学院,也是科尔贝尔主持创建的。  

科尔贝尔今年才30多岁,全靠贿赂马萨林,才捞到法国赴中国使团团长的职位。  

沿途这一路,科尔贝尔都在观察各国的情况。特别是到了广州,不断问起财政、商业、工业问题。抵达南京之后,有几天时间痴迷于逛街,随即又开始打听中国的工商业政策。  

“神啦,这是多么宏伟的王宫?”  

“我们已经走很久了,还没有走到尽头吗?”  

各国使节都被紫禁城所震撼,科尔贝尔却在认真观察,同时思考这里怎么没有屎尿臭味。  

也不知走了多久,所有使者,都被安排到一处偏殿等候。  

宫女端来茶水和糕点,随即就消失不见。  

查尔斯王子突然站起来,走到一根柱子面前,惊骇道:“这是整木建造的吗?得要多大的巨树啊?”  

虽然也由金丝楠木打造,但这根柱子真不算粗,毕竟只是偏殿而已。  

到了正殿,那才吓人!  

赵瀚修缮紫禁城时,托了朱元璋的福,这里的大柱子都还能用。  

眼见查尔斯随意走动,也没有中国官员来制止,其他使节便跟着闲聊起来。他们有着相同的任务,便是观察记录中国的皇宫,回去禀报给各自的君主,比比谁住的宫殿更加奢华雄伟。  

“王子殿下…”科尔贝尔说。  

查尔斯立即打断:“我是国王,我加冕过苏格兰国王!”  

“好吧,国王陛下,”科尔贝尔问道,“你是打算留在中国,还是要回到英格兰谋求复辟?”  

查尔斯说:“当然要回英格兰。”  

科尔贝尔说:“如果陛下能够复辟,推翻那该死的共和制,我们今后或许可以合作。”  

查尔斯取笑道:“你只是临时的使节团长,在法国都没有正式官职,我们今后能够有什么合作?”  

“或许呢?”科尔贝尔笑道,“陛下也不还在流亡?你今后能做英格兰国王,我又为什么不能做法兰西宰相?”  

查尔斯这才仔细打量此人,点头说:“那好,我很期待未来的合作。”说着又问,“你既然有做宰相的野心,为什么不留在马萨林身边?”  

科尔贝尔笑而不语。  

马萨林终究只是宰相,一旦王太后死了,法国终究还是路易十四做主。  

科尔贝尔还很年轻,他知道路易十四痴迷中国文化艺术。他愿意花钱冒险来中国,就是想变成一个中国通,今后可以轻松获得国王的青睐。  

历史上,这货所做的一切改革,都以满足路易十四为前提。比如法兰西文学院,刚刚建立那会儿,只是专门给路易十四研究、篆刻铭文的机构。  

科尔贝尔跟查尔斯聊了一阵,又去同波斯使者套近乎,商量着今后一起对付荷兰人。  

足足等了半上午,终于看到一群官员,从偏殿的门口走过,在不远处陆陆续续上马车。  

这些是刚开完御前会议的重臣,赵瀚允许他们在紫禁城坐马车,本意并非是体恤群臣,而是让大臣们赶快回去办公。  

但在大臣眼里,皇帝真是仁厚啊,出入都有马车可坐,生怕臣子们走路累着了。  

车队还没走远,就有女官和侍卫来到偏殿:“陛下有旨,宣法国使者入殿觐见!”  

鸿胪寺的通事官,立即带着法国使者离开。  

科尔贝尔在应民殿见到皇帝,他回忆着礼部官员的教导,站在殿中朝皇帝作揖鞠躬。  

“赐座!”  

一把椅子搬出来,科尔贝尔近前些,终于能隐约看清皇帝的长相。  

强烈的压迫感袭来,科尔贝尔下意识变得畏缩。同时很快也注意到,这是空间和光线造成的,他精通于绘画,明白这座宫殿的建造者,是在有意营造一种肃穆氛围。  

科尔贝尔打定主意,今后回到法国,也建议国王这样搞,一定能够得到路易十四的赏识。  

但觐见君主只是鞠躬,这个肯定不能带回去,欧洲那边流行单膝下跪,面见国王怎么能不跪呢?  

赵瀚露出微笑:“法兰西国王和王太后的礼物,我已经收到了,代我向他们问好。我也有一些回赠的礼品,你离开中国时一并带上。”  

科尔贝尔连忙站起,弯腰行礼道:“伟大的中国皇帝陛下,您是万王之王,我代表国王陛下和王太后,感谢您的热情和慷慨。”  

其实没啥好说的,关于法国的情况,赵瀚已经从中国使团那里获知了,该签的外交协议也在巴黎签过了。  

此时此刻,只是象征性接见番使。  

一通闲扯,浪费赵瀚15分钟时间,便把这法国使者给打发了。  

接下来,又是波斯、莫卧儿、阿曼、葡萄牙…都只有正使能进大殿,其余使团成员全在偏殿等候。  

查尔斯眼见一个又一个使者被带走,而他却排在最后,不禁有些失落和恼怒。  

待到进了大殿,却见皇帝在洗手,还有宫女端来饭菜。  

查尔斯行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