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7【全员饿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安巴总算是明白了,为何满清一直吃败仗,而大同军却总是能胜利。  

他作为向导随军奔袭,此刻饿得前心贴后背。别说投入战斗,走路都有点犯晕,今天只啃了些草根而已。  

“将军,”安巴建议道,“要不先扫荡城外,弄些吃的填肚子。直接攻城太难了,将士们都快饿晕了,一旦攻城不下,恐怕就会全军覆没。“  

杨镇清就是个疯子,完全不想退路:“兵贵神速,既然是奇袭,那就直击其要害。在城外弄吃的,动静搞大之后,城内防备还怎么攻城?而且…”杨镇清突然笑起来,“我相信城里的细作兄弟。”  

安巴肚皮空虚,此刻心里也发虚。他献策奇袭,可不是这么個奇袭法,让一群饿着肚子的士兵夜里攻城?  

黑暗之中,渐渐燃起无数火把。  

他们宁愿不带那么多干粮,也要带够兵器和引火物。  

赫图阿拉,是后金的早期都城,面积还没扩建之后的萨尔浒城大。  

内城住着爱新觉罗家族,也就是所谓王城、皇城。  

外城的北边,全部居住工匠,且以汉人工匠为主。外城的其余三面,住着满洲贵族、商人和汉臣。  

城外,居住八旗军的普通士兵及家属。  

城外本来还有汉人百姓,但这两年陆续逃走,已经见不到多少汉民了。  

无数火把亮起,守城的鞑子兵,很快就发现部队,连忙吹号发出警示。  

城内乱成一团,完全搞不明白啥情况,更不知敌人从哪儿来的。  

杨镇清带领麾下士兵,举着火把冲到城外居民区。家住这里的八旗兵,要么在城里守御,要么跟着索浑去了南边阻击,聚居区剩下的全是八旗家属。  

甚至,连青壮都没几个,能打仗的都应征了,这里九成以上为老弱妇孺。  

“不要找吃的,快快点火!”杨镇清一边奔跑,一边重申军令。  

全员饿人的大同军,居然真的只点火烧屋,而不冲进房里寻找食物。顷刻间城外大火四起,无数鞑子老弱哭喊奔逃。  

城墙上的鞑子守军,此时只剩几百人,目瞪口呆的望着城外大火。  

他们的家人,全在城外,也不晓得是否被烧死,反正家里的屋子是肯定没了。  

守城主将叫索尔噶,是额尔克戴青的弟弟。  

索尔噶大吼道:“紧闭城门,不得出去救火!“  

这个命令,让驻守外城墙的鞑子兵,一个个听得愤怒无比。  

外面烧的,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家人。  

而像索尔噶这种贵族,家人全都在城内,就算城外烧光了,贵族们也不会有任何损失。  

更恶心的是皇族!  

姓爱新觉罗的,全部住在内城。示警号角响起之后,内城的士兵根本不出来,  

而是把全部精力用于防守内城墙。  

就是这么可笑,整个赫图阿拉,只剩千余守军。  

一半是家在城外的八旗军,他们不准出去,不准救助家人,只能死守外城墙。  

一半是家在外城的八旗军,他们也不准出去,只能在内城守护爱新觉罗家族。  

范文程被号角声惊醒,在小妾的服侍下穿衣,招来管家问:“可是南蛮子杀来了?  

管家回答说:“不晓得,外面乱得很,好多人都在打听消息。“  

突然,下人院里传来噪杂声。  

范文程感觉不妙,亲自过去查看,只听一个家奴大喊:“我是南京赵皇帝派来的,大同天兵已至,汉人兄弟姊妹,莫要给鞑子陪葬了。跟我一起放火烧屋,  

人人都能立功获赏,人人都能分田做地主!”  

范文程惊孩不已,问道:“这人是谁?“  

管家说道:“去年买回来的。"  

范文程猛然想起,关帝庙那边的人口贸易。这两年逃奴太多,只能买回奴隶补充,怕是混进来了无数细作。  

说不定,那些买卖人口的商贾,都已经暗中投靠了大同朝廷!  

“快给我拿下!”范文程大喊。  

那大同细作也在喊:“烧屋立功,人人做地主!”  

城外就是大同军,他们只要放火烧屋,就能立功分田做地主。该怎么选择,家奴们分得很清。  

就在家奴们纷纷去点火时,那细作又喊:“活捉范文程,赏银二十两!  

“快跑!”  

范文程吓得魂飞魄散,撒丫仔子就溜,连妻儿都顾不得了,他想逃到内城去避难。  

同样的情况,在城内多处发生,甚至连满洲贵族的宅院,都混进去了细作当家奴。  

南城的黄三爷,这货就是个人贩子,其靠山是一个内务府统领。  

此时此刻,黄三爷衣服都没穿好,就召集自己的家奴和手下,他兴奋莫名道:  

“你们莫要惊慌,城外是大同天兵杀来了。本老爷早就投了赵皇帝,你们跟着我一起放火,见到没着的屋子就烧,通通都能在新朝立功…记住,不许烧黄家的宅子和铺子!“  

范文程带着管家一路狂奔,沿途看到好几处宅子起火。不用再问,肯定是细作干的,这城里的细作怕是有好几十个!  

完了,大清完了!  

来到内城的南城门外,范文程大喊道:“快快开门,我是范文程!”  

守军毫无所动,还怕范文程也投敌做奸细。  

但内城的守军,此刻已经军心浮动。他们的家大都在外城,如今不但城外起火,外城也被细作引燃,自己的家人很可能被烧死。  

“入你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