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皇命之威】(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杭州,嘉兴府,嘉善县。  

知县陈尧诲召集官员开会,与会之人,有县丞、典史、各科科长(县局级)、  

司法系统官员。  

陈尧诲拿着朝廷下发的公文说:“陛下颁布《禁止缠足令》,我已让人抄了几十份,你们都拿去看看吧。“  

公文发下去,商科科长曾会问道:“《禁止缠足令》里写得明白,只禁伤筋动骨的缠足。可怎么分辨有无损伤呢?难道让女子把鞋脱来看?”  

县丞祝弘纲笑道:“公文第三页第四行,还禁弓鞋!朝廷都已经写清楚了。。  

“原来如此,祝丞真是心细如发。“众官员顿时拍马屁。  

赵瀚让李香君拟的那份圣旨,只是草稿而已,还要交给内阁和制敕房润色。内阁会进行细节补充,甚至召集官员商议,完善之后再交给赵瀚过目。  

《禁止缠足令》在实施的时候,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孝道,二是弓鞋。  

“孝道”是禁止缠足伤身的理论道德依据,而“弓鞋”则是禁止缠足的具体落实核心。  

不仅女子缠足,男子也会缠足,只不过缠的是裹脚布。不管男女,缠足的一個重要原因,都是为了更好看,因为古代鞋面松软,穿出去很容易显得脚面粗大扁平。  

朝廷只能禁止损伤身体的缠足方式,不可能把正常的缠足的一并给禁了。  

那该怎么分辨?  

看穿的是什么鞋就行,缠足女子多半穿弓鞋。而损伤身体的缠足方式,则会穿那种又尖又小的弓鞋,一眼便能认出来。  

知县陈尧海说:“畸形缠足者,多为县中士绅富商,不能直接让他们的女儿嫁不出去,否则肯定会闹起来。公文里说了,只要把脚放开,让损伤的脚趾慢慢恢复,也是一种补偿孝道的方式。小脚恢复之后,不孝女就是有孝女。所以,  

关键是放脚!”  

这时还不是清末那种情况,农村都遍地小脚。《禁止缠足令》所针对的,全是士绅富商的女儿,若不给个“有伤孝道”的理由,再加上严厉的惩罚,这些士绅富商有的是办法糊弄。  

但是,具体施行又要讲究方法,把禁止缠足变成禁止弓鞋就更顺滑了。  

缠足是男性为了面子,不让女子穿弓鞋,那还缠足来干啥?顶多养在家里自己看,你以为男人喜欢看红肿流脓的小脚?  

陈尧诲说道:“女子缠足,最小的四五岁就开始,这些女童还未去学校读书。  

我和老祝,还有各科科长,亲自去士绅家里拜访。其余由杨典史安排,到全县的学校去走访,女子必须全部拖鞋检查。记住,把县里的大夫都召集起来,放脚之后还得给她们治疗。“  

“遵命!”官员们齐刷刷站起。  

不得不说,虽然各地贪污案不断,但只要有皇帝下发旨令,地方官都是迅速去完成的,官府行政效率出奇的高。  

这源自开国皇帝的权威!  

翌日,知县陈尧海就带着医生,还有两个县衙小吏,前去拜访本县首富孙冬卿而毫无疑问的,作为全县首富,孙冬卿已经晓得知县的来意,昨晚就有官员派人连夜来报信当然,该装还是要装,孙冬卿作揖道:“县尊光临寒舍,草民惶恐不已!”  

“孙先生谦虚了。“陈尧诲跟着一起做戏。  

一边扯淡,一边把知县引入内堂。  

坐定之后,陈尧诲直接说:“陛下有旨,禁止缠足伤身,孙先生把家里的女眷都叫来吧。不拘年龄,女的都来。”  

不多时,孙家的女性全部到场,连孙冬卿的老母亲都被搀来。  

陈尧诲扫了一眼,竟无人穿弓鞋。他确信已走漏消息,心头微怒,脸上笑道:  

“全部拖鞋!“  

孙冬卿顿时色变,忙说:“女子之足,怎能随意让外人看到?“  

孙家老太太,更是用拐棍捶地,怒斥道:“陈知县,你也是一方父母官,今天是来折辱老身的吗?“  

陈尧诲冷笑道:“若是不脱鞋,那本官就告辞了,抗旨不遵的罪名,你们自己看着办。”  

孙家上下,集体沉默。  

皇命无情啊,孙家是嘉善望族,不但被没收大量田产,而且还被强行分家,移民三分之二的族人去北方。  

反抗?  

有人在分田时反抗过,而且还是嘉善首富。至于反抗的结果嘛,嘉善首富换了个姓氏,变成了配合分田的孙家。  

孙家老太太立即换上笑脸,对自己的儿媳、孙媳、孙女们说:“既是皇命,自当遵从,你们都把鞋脱了。老身也脱,皇命不得违抗。“  

老太太率先把鞋脱掉,也是缠过足的,但没有变得畸形她的其中一个儿媳,却在那儿瑟瑟发抖。  

陈尧诲走过去一看,只见除了大脚趾外,其他四个脚趾全认不出了,让人看了着实一阵犯恶心。这种小脚,走起路来有种病态的柔弱之美,但脱掉鞋之后就全无美感可言。  

“她丈夫是做什么的?”陈尧诲问道。  

孙冬卿说:“这是草民二弟的内人,草民的二弟在做生意。”  

陈尧诲对随行吏员说:“回去查查,其夫名下,是否有特许经营牌照。若有,  

立即收回!”  

孙冬卿心里一惊,这是动真格的啊,幸好特许牌照在他名下。  

又检查小一辈的女童,结果十岁以下的,全都裹着那种畸形小脚。  

看来嘉善县的缠足风气,缠到伤身的一二十年前也有,但数量非常稀少。最近几年却变本加厉,首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