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庞春来半眯着眼睛,笑道:“陛下说自己读书有所得,想来陛下另有高论。”  

众臣安静,等着听皇帝解释。  

赵瀚说道:“我今日读朱子的著作,读到一篇答范伯崇。朱子说,盖民但可使由之耳,至于知之,必待其自觉,非可使也使之知,则知之则必不至,至者亦过矣,而与不及者无以异。”  

朱熹在章里说:能让百姓执行法令就行了,至于让他们懂得道理,要靠百姓自觉,不能官府去强迫。只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为何这样做,并不妨碍百姓领悟道理。等到百姓自己领悟了,那当然就最好。先让百姓知道怎么做,再让百姓自己领悟为何这样做,是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强行让百姓理解,百姓可能永远无法理解,就算理解了也会偏颇,跟不理解没啥区别。  

“然也!”  

钱谦益和张溥同时说道,他们不同的理解,竟然在朱熹这段话里殊途同归。  

钱谦益说:“不可使民知其所以然,防的是宵小之辈。若能自己知其所以然,自行领悟道理,此辈必为君子。”  

“胡说八道,”张溥怒斥,“不能理解道理便是小人,世间小人何其多也?”  

钱谦益辩驳道:“我没说不能理解道理的是小人,而是说要防止小人胡乱理解道理,甚至是故意歪曲道理。”  

虽然还有争执,但朱熹的答范伯崇,已经统一了众臣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理解。  

可是,这不是赵瀚需要的。  

赵瀚笑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跟朱子大致相同,但又略有一些差异。”  

“陛下请明言。”李邦华说道。  

赵瀚问道:“诸卿可听说过,锲而不舍,朽木不折?”  

艾儒略这个老外抢着回答:“此句出自荀子劝学篇。”  

赵瀚又问:“诸卿可读过晋书和晏子?晋书里的朽木不折,写为朽木不知。晏子里的折冲千里,写为知冲千里。这折与知,似在古时同为一字。民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是否可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折之?”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这是要篡改儒家经典啊!  

赵瀚继续说道:“由字,是否有引导之意?”  

艾儒略瞠目结舌,这么一改,此句就成了:百姓可以引导,但不可以强迫其屈服。  

事实上,赵瀚这么理解,是依据后世出土的楚简。  

那是一批战国竹简,里面有两句话: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  

人民可以引导,而不可以强迫!  

“哈哈,亦异想天开,诸卿或可品味一二。”赵瀚也没有强迫众臣理解,否则就违背了这句话的精神。  

皇帝这么说了,自然会有人去研究,今后也会成为一种理解方式。  

赵瀚又说:“下令分族迁徙,许多地方官,一味的蛮干。蛮干也就罢了,毕竟在执行皇命,有功而无过。但趁机鱼肉百姓,打着皇命的幌子,却在抹黑皇帝和朝廷,这样就是不对的,肯定是要被处置的。另外,今后执行政令,不管百姓能否理解,道理还是要给百姓讲清楚。”  

“臣等谨记!”众臣躬身作揖。  

赵瀚这边又有了两个事情,一是编修明史,二是编修大同律。  

至于李自成和满清那边,已经在炸裂的边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