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7【故人小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浙江左右布政使,被罚俸三月。  

这两位纯属倒霉,他们作为全省一二把手,虽然掌控全局,但主抓的是民政、经济和教育问题,这也是政绩的主要考量内容。  

他们只知道,衢州府的赋税一直在增涨,人口一直在增涨,商号和学校也越来越多。  

至于吏治,就算再三强调,也不可能亲力亲为,更不可能亲自跑去衢州府调查。  

罚俸三月,看似轻拿轻放,但对仕途影响极大。  

他们这种职位,随时可能调去中央,一旦做京官,起步就是侍郎。如今被罚俸,等于被皇帝记住,三五年内别想高升了。  

浙江吏选厅厅长甘大绶,确无贪腐之举,但举官失察,降职一级,调任贵州。  

浙江廉政厅厅长张若海,确无贪腐之举,但尸位素餐,降职三级,调任广西。  

郑洪义、冯日昇皆斩首示众,郑冯两族,没收全部财产,主宗流放台湾。郑氏旁支,分出十户,与庐陵刘氏对调搬迁。冯氏旁支,分出十户,与吉水李氏对调搬迁。  

异地搬迁费用,郑氏、冯氏、刘氏、李氏自行承担。  

这四家搬迁之后,怕是能互相打出狗脑子!  

浙江官场大地震,除了罚俸、降职、撤职之外,一共17个官吏被斩首,另有62个官吏流放台湾,还有数十个官吏坐牢或罚役。  

御花园。  

庞春来、李邦华、田有年被招来,陈茂生、费纯、小红、萧焕、徐颖、宋应星等人也在。  

赵瀚举杯说道:“今天没有君臣,大家都是老相识。这一杯,给田先生践行!”  

众人举杯。  

田有年捧着茶说:“多谢陛下挂怀!”  

从去年冬天开始,田有年就经常卧病在床。这次李邦华被夺爵,田有年趁机请辞,不想拖着病体在内阁折腾。  

赵瀚派医生去看过几回,确实属于年老体衰,因此也不便强留。  

三请三辞之后,田有年被允许致仕。  

封宜春侯,加太子太保衔。  

这是对田有年的肯定:第一位诚心归顺的大明知府,并在关键时刻,为大同军督造了军事装备。  

李邦华也想生病回家,奈何他七十一岁了,依旧精神矍铄。  

别看庞春来中年白发,这些年皮肤越活越红润。他前后收养了两子一女,至今也没有结婚,平时都是佣人在照料起居。  

“说说吧,诸位对这次的案子怎么看?”赵瀚吃着糕点,看样子很随意。  

陈茂生愤懑道:“当严查各地,这才几年时间?农会居然都烂掉了!”  

被夺爵之后,李邦华反而看开了:“应该确立制度,族亲犯罪,官员究竟如何处置。我一把年纪了无所谓,刘安丰正值壮年,他被牵连辞官太不值当了。”  

众人无言,莫衷一是。  

古代做官有各种避讳,比如七品就得异地为官,而且必须是跨省任用。比如苏(州)、淞(江)、江(西)、浙(江),这些属于赋税重地,不得担任户部官员,避免他们给老家减税。又比如,同族兄弟、叔侄,不得在同一个部门做官。  

但大多属于潜规则,并非硬性规定。儿子参加科举,父亲不得阅卷,照样有人公然违反,杨慎考状元就是他爹阅卷。  

“五服牵扯太广,三服亲连带追责吧。”赵瀚其实也没办法。  

或者说,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甚至几百年之后,也不可能避免这种事情。  

庞春来考虑道:“今后若有人以此做政争手段怎办?”  

赵瀚说道:“身为阁部重臣,如果三服亲都管不住,那他也没脸继续留任了!”  

三服亲,就是三代以内近亲,比如你的堂兄弟。  

按照这个标准,此次的李邦华、刘安丰,其实都不会被牵扯在内。  

李邦华表示没有异议,他打算把三代以内近亲,没做官的全部搬来南京。  

赵瀚又说:“各地大族,还得继续分家迁徙,河南、山东有的是土地安置。这次不是劝导,必须强制分族搬迁!”  

陈茂生说:“陛下,请彻查各地农会!”  

赵瀚点头:“这事你来负责,无论哪个衙门,你随便调动人手。”  

“遵旨!”  

陈茂生起身作揖。  

赵瀚又对宋应星说:“长庚,田先生致仕之后,阁臣只剩两员,你入阁为相吧。”  

宋应星拱手道:“臣鞠躬尽瘁!”  

宋应星可不只是科学家,他还是对治国认识颇深的传统士子,《大同集》里还有一篇他写的文章呢。  

赵瀚对费纯说:“你莫要急,好生掌管财部。”  

费纯笑道:“我不急。现在不缺银子,粮食也充足,足够打今年的大仗。”  

此时此刻,大同、大顺、满清,三方都已出兵,正在北直隶、河南、辽东对峙,空前规模的大战一触即发。  

贵州已经基本平定,跟广西、四川一样,只剩边角地带的小土司。  

至于云南,沐天波这位大明勋臣,被沙定洲打得满地乱窜。沙定洲一个小小土司,已然占据近半个云南,而且全是菁华产粮区。  

对了,就在前几天,赵瀚收到沙定洲的降表:这货愿意归顺大同朝廷,请封云南宣慰使。  

啥意思?  

就是赵瀚可派文官,去治理昆明等城市,其余地方交给沙定洲就可以了。  

“上次你说遇到了老魏?”赵瀚突然问费纯。  

费纯点头说:“魏叔带着婶子,原本住在湖南,儿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