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大同镇大捷】(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别山,还派人回去传令,让王复臣带着真正的精锐也进大别山。  

张献忠的南路大军,出征时有十万士卒、二十万民夫、粮食辎重无数。而今能够逃进大别山的,只剩骑兵七千、马队五千、步卒一万二千,其余人口和粮食全部丧失。  

骑兵和马队还好说,步卒一直在沿途逃散,能剩一万二千人进山,已算王复臣统兵能力极强。  

蕲水与其支流交汇处,从太湖县过来的三千农兵,已经用土木、石块搭建好简易营寨。  

王复臣带着一万二千步卒至此,早就已经军粮殆尽,只能沿途抢劫山里的穷苦百姓。这是孙可望治下的百姓,也没剩啥口粮了,能有几斤杂粮够上万人抢的?  

眼见前方有大同军的营寨,王复臣心惊胆战,立即带兵顺着支流河谷向西北跑。  

那个方向有一小镇,名曰大同镇。  

几百年之后,还会有个大同水库,不过目前只是山中小湖泊。  

李正率领部队从南边追来,一人双骡,壕气十足。  

沿途见到一些山中民居,不但粮食被抢,而且往往全家惨死,敌人为了隐藏行踪选择屠村灭口。  

这是张献忠的地盘,他们屠的是自家村落!  

一路见到百姓惨状,仅被屠的村落就有三个,大同军将士早已憋了满肚子怒火。  

侥幸逃生的百姓,看到大同士卒救治村民,立即从藏身地点跑出来,主动给大同军充当山中向导。  

“敌军向西北逃窜了!”简易营寨中的友军提醒。  

山中向导连忙说道:“将军,咱们要快点追。过了大同镇,前方有四条通道,到时候可就不好追了!”  

“大同镇?”李正喜欢这个名字。  

山中向导说:“就是大同镇,还有一个大同湖。”  

李正哈哈大笑:“这名字吉利,该当大同军在大同镇杀敌破贼。全军加速追赶!”  

骡子奔跑的声音,在山谷之中回响。  

大约追出两里地,两个哨骑奔回:“李都督,前方敌军列阵,估计南边山岭也有伏兵。”  

“减速行军!”李正立即下令。  

王复臣也是没有办法,李正率军骑着骡子追赶。除非他再次翻山越岭,否则根本别想甩掉。  

在翻山越岭之前,必须把大同镇抢了补给军粮!  

王复臣列阵的地方,是山谷的最窄处。  

北边是河,南边是山,中间谷地宽约250米。ぷ999小説首發ωωω.999χs.cΘмм.999χs.cΘм  

李正带了八千人过来,其中一半是火铳兵。  

下骡之后,先从另一头骡子背上,拿出棉甲让全军都穿上。  

接着,踏出整齐步伐列阵前进,并且分出两千近战兵,朝南排列应付山中可能出现的敌军。  

王复臣也把火铳兵列在最前方,他们的火铳五花八门,有张献忠自己打造的火铳,有从官兵手里抢来的火铳,也有明初使用的三眼铳。  

5000杂牌火铳兵,对阵4000大同火铳兵。  

双方点燃火绳,一点一点靠近,三眼铳没有火绳,还得手拿火折子前进。  

250米的宽度,根本无法排开。  

大同士卒走了一阵,便不再往前,留在相对较宽的地带,这里的宽度足有一里多。  

双方对峙,都不再往前走。  

王复臣有些着急,大同军再往前一里地,山中伏兵就能杀下来包围。李正停止行军的地方,恰好在狭窄处之外,虽然可以两面夹击,但包围是不可能完成的。  

而且,大同军一人双骡,另一匹骡子放着粮食,在这儿对峙一整天都可以。  

王复臣的麾下却都饿着肚子,昨天只出了一顿饭,今天也只吃了一顿饭。必须尽快解决战斗,才能去前面的大同镇抢粮!  

无奈之下,王复臣只能主动前进,来到河谷更宽的地带,双方的军阵都能顺利展开。  

“举铳!”  

大约五十步时,王复臣下令三段射。  

张献忠的精锐火铳兵,将近五千人开始三段射。  

无人倒下。  

这么远的距离,别说无法瞄准,就算真的打中了,也别想击穿棉甲防御。  

王复臣只能让士卒原地填装弹药,大同军纹丝不动,竟然等着敌人慢慢填装。  

重新填弹之后,王复臣下令前进,大约四十步时停止。这个距离,已经能勉强击穿棉甲,张献忠的火铳兵不敢靠得更近。  

又是三段射。  

十七个大同火铳兵倒下,还有两个倒下之后,竟然原地爬起来,棉甲让他们保住了性命。  

“前进!”  

李正拔出腰刀,全军徐徐踏前。  

敌方火铳兵慌忙填装弹药,但大部分人手忙脚乱,王复臣用令旗指挥伏兵攻击侧翼。  

数千伏兵从山中杀出,其中一千大同火铳兵,齐刷刷向左转,小跑着在自家侧翼排列阵型。  

前方的三千大同火铳兵,依旧还在徐徐前进。  

三十步距离,他没没有停下,居然要走到更前面射击。  

王复臣那边,有人重新填装好弹药,已经无法听从军令,开始零星朝大同军射击。  

“砰砰砰!”  

大同火铳兵,又倒下一人。  

终于,双方距离二十步时,大同火铳兵齐刷刷举枪。  

“放!”  

将近三千人,二十步距离,快速完成三段射。  

张献忠的精锐火铳兵,如同割麦子般倒下。王复臣吓得心惊胆战,他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