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吓退张献忠】(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队,竟然已经攻克云阳!  

秦良玉直接在万县登岸,命令随从回石砫调兵,自己只带几个人防守万县。  

来到城外,秦良玉命人呼喊:“石砫秦良玉在此,快快开城!”  

“秦夫人?”  

知县谢宗泰先是一愣,随即大喜:“快快把秦夫人吊上来!”  

几个箩筐放下,秦良玉和随从很快来到城墙之上。  

“晚生谢宗泰,见过秦夫人!”  

谢宗泰仿佛抓住救命稻草,感动得想要哭泣。  

他是崇祯十年进士,刚做知县一年,老家浙江就被赵瀚攻占。随后局势大变,四川与朝廷失去联系,谢宗泰就一直稀里糊涂做官。  

这货是个断案高手,做法官还算专业对口,让他守城纯属赶鸭子上架。  

秦良玉也不废话,直接问道:“城内守军有多少?”  

“只有三百多乡勇,还是过年之前招募的。”谢宗泰回答。  

秦良玉也不好责骂其无能,毕竟张献忠的大军不远,这位知县没有弃城而逃已算尽职。  

秦良玉又问:“府库之中有多少钱粮?”  

“不多了,”谢宗泰又补充一句,“若是几百士卒,倒能吃两三个月。招募更多士卒,怕是一个月就得军粮耗尽。”  

秦良玉顾不得许多,只能拿出大同军旗,撒谎道:“陛下已将坤兴公主下嫁,并册封江西赵瀚为吴王。此时此刻,皇子皇女皆在南京,不啻为传国托孤之举也。”  

“真…真的?”谢宗泰难以置信。  

秦良玉叹息:“北直隶被流寇和鞑奴三面包围,大明倾覆不远,陛下也得留条退路。”  

“唉!”谢宗泰也只能感慨。  

秦良玉又说:“吴王坐拥闽粤湘浙淮赣诸地,今后必然登基。夏收之后,吴王就会遣大军来四川,届时八贼必定败退。”  

“可城中这点人,也守不到夏收啊。”谢宗泰说道。  

“还有白杆兵呢,”秦良玉故意露出自信笑容,“我都来了,白杆兵不日便至,你将此事告之全城百姓。”  

“好!”谢宗泰顿时有了信心。  

秦良玉又说:“立即搜集木料,召集城中木匠。烂木头都可以,枪头也以木制,全部涂成白色,制作假的白杆枪。城头插上大同军旗、马字旗和秦字旗,派人去城外散播白杆兵已至的消息。”  

“此计大妙!”谢宗泰听得更有信心。  

秦良玉说道:“把陛下册封吴王、下嫁公主之事,也一并传到城外。还有,在城中宣传八贼残暴,就说一旦城破,必被贼寇烧杀抢掠。逼迫城中富户捐钱捐粮,召集百姓前来守城。算了,聚兵劝捐之事,我亲自去办!”  

有了秦良玉做主心骨,整座县城迅速运转起来。  

谢宗泰虽然不懂守城,听命办事的能力却有,各项事务居然做得井井有条。  

秦良玉的大名摆出来,又有吴王做招牌,富户们害怕张献忠劫掠,也都非常干脆的捐献钱粮。  

接着又在城中行保甲法,外地人一律集中看押,尽量防止张献忠的奸细作乱。  

城中肯定有张献忠的奸细,他用这招夺城无数。  

张献忠,受伤了。  

七年前,他就打过一次夔州。  

知府还没上任,通判、推官、知县全部逃跑,同知何承光挺身而出。  

何承光带着几千百姓,面对数万人的围攻,一直坚守到军粮断绝。  

奸细报告说校场有粮,趁着何承光运粮之机,劫狱释放囚犯,放火制造混乱,张献忠一举攻破夔州。  

何承光浴血奋战,全家十七口人,无一投降,皆遭杀戮。  

那次之后,为防万一,夔州府城就安装了两门铜炮。  

两个月前,张献忠亲自督战攻城,被一炮轰得擦身而过。  

人倒是没事儿,但战马受惊,跌下来摔断腿。  

休养期间,大冬天又感冒了,气得他在夔州城大掠三日。  

如今腿伤痊愈,接骨大夫手艺不精,给张献忠治成一个跛子。  

拿下云阳之后,张献忠兵分两路,亲率主力前往万县,又让李定国去打开县。  

在半路上,就有探子回报军情:“大王,城中细作断了联系。据本地人供述,石砫秦良玉,已率白杆兵驻守开县。还…”  

“还什么?”张献忠眉头紧皱。  

探子说道:“崇祯皇帝把女儿嫁给赵天王,封了赵天王做吴王,还把皇子皇女都送去南京。石砫的白杆兵,也都投了赵天王。如今万县的城头,插着大同军旗,还有白杆兵的秦字旗、马字旗。小的远远看了,城上许多守军拿着白杆枪。”  

张献忠大怒:“放屁的赵天王,那就是赵贼!先抢老子的黄梅县,现在又要来抢四川!”  

听说白杆兵驻守万县,张献忠顿时头疼不已。  

他吃过白杆兵的大亏,当年被秦良玉、秦翼明(秦良玉之侄)、马祥麟前后夹击,仗着马快迅速溜走才逃出生天。  

“大王,大王,不好了!”有信使从东边骑马而来。  

张献忠没好气道:“又有何事?”  

信使禀报道:“赵天王的水师炮击归州和夷陵!”  

“赵贼欺我太甚!”张献忠气得想吐血。  

赵瀚已经拿下江淮地区,等于两面包围湖北。  

东北方,大同军可从信阳进攻德安府。  

东南方,大同军可从广济进攻黄州府。  

南方,沿江城市全在大同军的攻击范围内。  

张献忠不知道赵瀚的战略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