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女实习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赵瀚的推荐信,又有吴炳带路,王微和林雪很快找到工作。  

王微去了吉水县的女校做老师,林雪则与多家书坊合作,平时给书籍画一些插图。  

林雪为了试探江西画价,拿出自己画的一副观音相,书画店直接给出五两银子。并且,书画店老板还说,这种质量的画作,画多少他就收多少。  

五两银子,抵得上庞春来、李邦华等人十天工资了。  

就算啥都不干,只靠作画卖画,林雪也能活得滋润,但她来江西是想嫁人的。  

不是做妾,只做正妻。  

至于林雪的画技有多高超,董其昌曾经品评过。明末女画家当中,南宗杨慧林,北宗林雪,是谓“南杨北林”。  

还有一位大文豪李渔,不说他代表作是什么,反正懂的朋友都懂。  

李渔在创作《意中缘》时,感慨两位女画家的遭遇,在戏曲中把杨慧林嫁给董其昌,把林雪嫁给了陈继儒。  

这天,柳如是坐着舆轿回来,还有个书店伙计帮忙送书。  

回到两人合租的院子,林雪惊道:“买这许多书,你真要做女官啊?”  

柳如是笑道:“我打听过了,各地衙门,每季度招一次观政员。观政期间,没有俸禄,食宿自理。只要不犯错误,三个月就能转为预备吏员。”  

“看来你是下定决心了。”林雪笑道。  

两人各自雇了女佣,还有婆子烧饭洗衣,小日子过得特别滋润。  

柳如是让店伙计把书送进房里,给了一把铜钱做小费。  

她卷着一本书出来,说道:“林姐姐,你看这是甚物什?”  

林雪凑过来一看:“番银。”  

“是天下大同银元,一枚银元就是一两银子,可比碎银和银锭方便多了,”柳如是把银元抛过去,“给你一枚,当是房租。”  

今日天晴,林雪抱着书画到院子里晾晒。  

柳如是则在廊下看书,她看的这本是公文写作。格式早就懂得,只不过江西这边另有规矩,公文不得有生僻词汇,尽量不要引用典故,而且必须使用俗文写作。  

俗文,就是偏口语化的文章,可以理解为古代的白话文。  

事实上,明代许多学术文章,包括大儒的著作,都经常使用俗文来阐述。其口语化程度,介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只比《水浒传》稍微正式一些。  

柳如是理解规矩之后,便不再看这本书,而是拿起了《增损大明律》。  

《增损大明律》属于删改版,整本书大概改动了三分之一。  

如此度过数日,突然想起还未落籍,于是她们相约去办理户口。只能办临时户籍,需要定居半年以上,才能改为永久户籍。  

来到户科。  

中间隔墙已经拆了,仿佛窗明几净的大写字间。  

县衙户房的科长很年轻,正在伏案疾书。或许是工作太久,放下毛笔揉搓手腕,猛然看到林雪与柳如是,目不转睛直接看呆了。  

“两位女公子要办什么?”一个小吏问道。  

“落户。”林雪回答。  

小吏拿出一张户帖,说道:“坐吧。外地人?”  

林雪说:“是。”  

小吏问道:“姓名。”  

“林雪,字天素。”  

“籍贯。”  

“福建,建宁。”  

“户帖工本费十五文,不收崇祯折十钱。治安费每月二十文,可按月交,也可预交一整年。”  

“治安费是何物?”  

“吉安府人太多,县衙刑科要设分理衙门,每三坊建一派出所,负责巡逻、缉盗、救火、打更。”  

两女都交了半年的治安费,觉得这什么派出所很有意思,有点像南京的五城兵马司。  

由于安定繁荣,吉安府人口迅速膨胀,其中很多都是外来户口,城内城外加起来已经超过25万人。  

就连城市周边一些耕地,都被拆迁了建房子。  

县里的官吏哪管得过来?  

赵瀚下令整合原有机构,全程设立五个派出所,每个派出所管辖五万多人,职责集民警、刑警、巡警、火警于一身。  

大城市必须这搞,南京、北京就有五城兵马司。  

不过嘛,大明南北两京的五城兵马司,在明中期基本就丧失功能。一大堆部门能够指挥他们办事,到最后正事已经没人办,几乎沦为勋贵、太监和文官的仆役。  

你可以理解为,南京和北京的警察,一天到晚都找不到人,全在给做官的免费当差。  

朱元璋对五城兵马司极为重视,他要知道被搞成这样,估计能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  

等两女办完户籍离开,年轻科长立即过来。  

“科长!”小吏连忙问候。  

年轻科长问:“两个女子合租一院?”  

“对。”小吏说道。  

他今年二十岁,未婚妻已经病逝,正琢磨着娶妻呢。  

柳如是实在过于漂亮,令他望而却步。林雪却非常合适,大几岁就大几岁,从良妓女也无所谓,其相貌足够忽略许多事情。  

只能说,文艺作品对思想风气的影响,很可能超过了宣教司的教化。  

这几年大量戏剧小说,描写丫鬟、妓女的爱情,让许多年轻人没那么多顾忌,私底下都梦想着有一段绝美姻缘。  

当然,必须扛住家里的老顽固,冲破封建家长的阻挠。  

每年中午和傍晚下班,年轻科长都要出去溜达,暗中观察林雪的行踪路线,试图制造些街边偶遇的场景。  

观察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