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白罗洲水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轰隆隆!”  

电闪雷鸣,雨幕笼罩四野,天地间都变得昏暗起来。  

作战双方的一切活动,都因这场大雨而暂停。  

包括黄幺带去敌后的士卒,也纷纷住进老乡家里,瓢泼大雨没人扛得住。  

“终于下雨了。”  

赵瀚立于帅帐,看着雨水落在地面,喃喃自语:“这位李巡抚,我在等下雨,你又在等什么?”  

在江西打仗,但凡双方兵力具备规模,真正决定胜负的都是水战。  

朱元璋跟陈友谅的决战如此,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也是如此。  

哪边的水师能够获胜,就能占据粮道和进兵路线。如果水师没有覆灭,只要还能守城,步兵输多少仗都可以重来。  

这源于江西的特殊地形,全省到处都是大山,主要城市分布于山间盆地,且被四通八达的江河湖连接。  

赵瀚的水师部队,虽然战船只比官军少十多艘,但大船数量远远不及官兵。但他地形优势,抢先占了两河交汇处,同时还处于赣江上游。  

原本,他想引诱官军水师通过河口,然后根据地形进行包围绞杀,让对方船大船多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谁知王思任不上当,始终不让水师越过河口一步,导致双方就此对峙一个多月。  

那就只能等待下雨,等待赣江进入涨水期!  

可明末的天气越来越怪,今年不但春旱严重,到了初夏竟也不下雨,夏粮收割完毕还是不下雨。  

终于,今年的第一场大雨来了,而且连续下了两天两夜。  

赵瀚心里想的竟然不是打仗,而是县镇两级官员和宣教团,有没有积极组织农会抗洪抢险。  

官军在下雨之前,已经成功渡江,正待第二日发动进攻,当晚就被老天爷给了个下马威。  

李懋芳看着眼前的几门大炮,问道:“还能开炮吗?”  

炮手回答:“能响,火药储存得好,没怎么受潮。”  

“好,重重有赏。”李懋芳嘉许道。  

官军有火炮,而且足足九门。  

其中六门火炮,是从南昌城拆下来的,属于朱元璋时期的老古董。非常原始的铜制臼炮,口径粗,炮管短,威力大,射程近。  

另外三门是佛郎机炮,宁王造反时代的产物。两门由宁王聘请工匠打造。一门是王阳明的忘年交林俊,致仕在家自己铸造,并让家奴从福建运过来的。  

这九门火炮都一难尽,六门臼炮属于城防炮,又粗又重射程还近,只能等反贼自己进攻,才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三门佛朗机炮虽然轻便,而且射程还远,但威力其实很小,子炮铳也数量不足。  

“官兵动了!”  

“让他们慢慢攻。”  

一万多官兵出动,赵瀚却守在营中。  

营外挖了三道壕沟,每道壕沟留下的通道,仅容三个步兵并行通过。  

而营内,同样有两道壕沟。  

坚守不出,就是拖时间,拖到古剑山率领水师出动。  

“总镇快看!”  

赵瀚立即爬上高台,由于距离太远,看不清敌军抬出什么物事。直至第一道壕沟之外十余步,官兵开始组装佛朗机炮,他终于明白那玩意儿是啥。  

“全军撤进战壕,藤牌手举盾护住头顶,没有盾牌的随便找东西。”赵瀚立即下令。  

三门佛朗机炮,很快进入预定地点。  

但那六门臼炮,却行动极为缓慢。由于下雨之后,地面泥泞坑洼,用骡马拖拽前进,没走多远就陷进泥地中。最后,只能用人力来抬,折腾好半天终于抬过来。  

“开炮!”  

九门大炮齐射,铁弹、铅弹、石弹齐飞。  

两颗落入赵瀚的营寨,砸到泥水地面,蹦跶几下就停止。泥泞地面,吸走了炮弹的动能。  

四颗落到营寨之外,屁效果都没有。  

但还有三颗炮弹,准确命中寨墙,把木制寨墙轰出大洞。  

趁此时机,李若琏派遣民夫,负土填平营寨外的壕沟,又让火炮继续瞄准营寨大门。  

官兵用了小半天时间,终于把第一道壕沟填平。  

九门大炮也射了好几轮,期间还各种哑火,火药终归是有些受潮了。  

营寨正北方,寨墙被轰塌好几处。  

特别是那些老古董臼炮,一旦命中目标,直接就能轰塌一片,这玩意儿本身是朱元璋用于攻城的。  

“啊!”  

半天之后,一发炮弹恰巧落入营内壕沟,赵瀚军中的第一个倒霉蛋出现。  

那是臼炮发射的石弹,直接砸碎木盾,然后把脑袋砸没了,旁边士卒吓得浑身发软。  

整整一天,官兵的战果如下:填平反贼营外两道壕沟,轰死一个反贼。  

当晚,赵瀚没有带兵出去夜袭,因为官军肯定严加防备。  

第二天继续。  

“轰!”  

一门臼炮终于炸膛,那是明初留下的玩意儿,能用两百多年已算质量过硬。  

很有可能,是炮手操作不当导致,估计火药不小心装多了。  

李懋芳连忙怒斥:“莫要填多了药子!”  

“嘟嘟哒哒嘟哒…”  

突然唢呐声响起,不是赵瀚这边的,而是明军水师正在用唢呐示警。  

戚继光《纪效新书》有载:“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王思任此刻在自己的坐舰上,他的任务是防备反贼水师,同时如果官军战败,他立即开船到江边接应。  

古剑山率领大小战船三十余艘,顺着涨水之后的湍急水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