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格位之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赵瀚站在辩场中央,朗声说道:“我为何说人人平等,此乃圣贤教诲也…”  

“胡说八道!”  

之前抬杠乱扯,不但难以服众,反而激起大家的愤怒。  

面对众人呵斥,赵瀚依旧微笑:“请问诸位,谁读过朱子语类?”  

一个叫陈立德的老师说:“朱子之书,自然是要看的。”  

赵瀚拱手道:“敢问先生,朱子认为天地之初,第一个人是如何诞生的?”  

陈立德回答:“以气化生,二五之精,合而成形。”  

“再请问先生,这天地第一人,是男是女?”赵瀚歪着脑袋看向对方。  

陈立德犹豫说:“这…应当是男子。”  

赵瀚笑道:“朱子可没说过,先生自己猜测的吧?”  

陈立德回避问题:“多半是男子。”  

赵瀚不再理会此人,对着诸多师生说:“朱子论及第一人诞生,却不说明是男是女。(和谐)阴阳交感,五气杂糅,可男可女也,非男非女也。朱子又言:同者理也,不同者气也,五行之生各其性…”  

“天地万物,秉承阴阳五行之气而生,都自带有天地至理。人也一样!”  

“不论男人女人,不论皇亲黎民,不论良籍贱籍,皆为人也。”  

“既然为人,先天皆圣贤,只在降生之时,被后天浊气蒙蔽。只要洗去污浊,就能感知天理。礼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此理也。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是此理也。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此理也。”  

“诸君以为然否?”  

全是圣贤之言,根本无从反驳。  

赵瀚引用了朱子语类、礼记、孟子、大学,说的全是一个道理——人皆可致尧舜。  

这是大学之道,是古代士子的终极追求。  

反对此言,就是挖了理学的根基,更是挖了儒学的根基。  

赵瀚继续说道:“既然,人皆可致尧舜,人皆可为圣贤,岂非人人平等?既然人人平等,岂非男女平等、百业平等、良贱平等?”  

“我不同意!”  

一个老师站起来:“你这仍是坚白之术,混淆视听而已。”  

赵瀚笑道:“哪里在混淆视听?”  

这个老师说:“圣贤所言人者,乃君子也。”  

赵瀚一脸迷惑的样子:“在先生看来,古今圣贤,只认同君子是人?小人不是人?女人不是人?贱民不是人?工匠不是人?”赵瀚猛然发笑,“说我坚白,阁下才是白马非马、坚石非石!”  

这个老师厉声质问:“难道女子也可致尧舜?”  

“难道女子不可致尧舜?古今圣贤说过这话吗?”赵瀚反问道。  

“如此浅显的道理,圣贤不屑说教而已。”这个老师也开始胡搅蛮缠。  

赵瀚笑道:“既然圣人没说,那就是你编造的!”  

突然,一个童生站起:“圣人说了。孔夫子有言: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赵瀚立即讥讽:“阁下真读过论语?此女子与小人,特指魅惑主君的臣妾!你刚才那句话,敢不敢回家说给你亲娘听?”  

“哈哈哈哈!”  

众皆大笑,气氛变得欢快起来。  

那童生抬手指着赵瀚,激动道:“你在曲解孔夫子之言!”  

赵瀚有些无语:“我懒得跟你说,你非但不读论语,朱子的批注也不知道。女子和小人,特指魅主臣妾,那是朱子说的,可不是我瞎编的。”  

那童生欲言又止,环顾四周师生,发现都在憋笑,顿时羞愧坐下。  

三个平等,良贱平等最难被士绅接受。  

但是,谁都不敢反驳良贱平等,因为那是违背圣贤道理的。  

百业平等也无从反驳,孔子对管仲推崇备至,而管仲就做过商人等职业——这个容易被赵瀚反击。  

那就揪着男女平等不放!  

一个秀才起身说:“男尊女卑,夫为妻纲,此天地至理。我是治易经的,系辞有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又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言记述,不正是天尊地卑、男尊女卑吗?你莫要再狡辩!”  

好家伙,扯那么半天,赵瀚终于被刺刀见红。  

蔡懋德突然笑起来,他想看看赵瀚怎么应付,这句话的杀伤力太大了。  

易为百经之祖,系辞又是孔子所著,早就定下“天尊地卑、男尊女卑”的基调。所有男尊女卑的思想,都是源自此处!  

五十年前,李贽提倡男女平等,也被这句话给问住了。  

李贽离经叛道到什么程度?  

此君直接指出易经有问题,直接否认太极的存在,直接否认天理的存在。他说,万物生于二,是乾坤,是男女,乾坤平等,男女平等。什么太极、什么天理,都是扯卵子的鬼东西。  

推崇者无数,仇视者无数!  

赵瀚抱拳道:“请问阁下尊姓大名?”  

秀才脾气火爆,勉强回礼,便急着说:“在下刘子仁,字长卿。莫要闲话,快快回答我的问题!”  

这个秀才,就是喊着要造反的“长卿兄”。  

赵瀚聪明得很,可不会正面回答,而是绕着弯子问:“铅山前任知县冯巽,此人如何?”  

刘子仁讥讽道:“不学无术,搜刮之徒也。”  

赵瀚再问道:“他是举人,你是秀才。他是官,你是民。他尊贵乎?你卑贱乎?”  

刘子仁大怒:“哪能这样评议尊卑?我与他,皆士子,皆大明子民,并无尊卑之分!我心存高远、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