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礼教森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铅山费氏,原有三支主宗:横林费氏、范坞费氏、费墩费氏。  

宣德年间,横林费氏因商而兴,在涉足官场之前,已把生意做到浙江、福建。  

众人过湖口县,在九江逗留两日,便穿鄱阳湖而入信河,一路坐船来到铅山县河口镇。  

别看江西近代经济落后,古代却被誉为八省通衢,有俗语云:“买不尽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  

河口镇,就是铅山费氏的地盘,祖辈凭此商业大镇而崛起!  

此地,向东可达浙江,东南可至福建。若返回鄱阳湖,南达广东,西至湖广,北接长江。各路皆多河湖,又有官道相连,贸易繁荣到令人咋舌。  

路过河口镇时,赵瀚直接看傻了,他万万想象不到,一个“偏僻小镇”竟能发到如此程度。  

景德镇的瓷器、茶叶,若想卖到福建,必然经过河口镇。若想快速卖去浙江,也可以走信河,再沿官道直抵金华,河口镇同样是必经之地。  

明代瓷器远销欧洲,仅以景德镇瓷器而论,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经河口镇运往沿海港口。  

难怪费氏如此牛逼,难怪费映环出手大方,已经霸占了宝地两百年啊。  

在小镇到横林费氏祖宅之间,铺设有青石板大道,遥遥耸立着一串牌坊:状元坊、探花坊、进士坊、大学士坊、尚书坊…  

小船缓缓驶过河口镇,继续沿着信河而上,魏剑雄解释说:“公子家在鹅湖山下,已从横林主宗分出去多年。”  

说得更直白一些,费映环所在的宗支,虽然无法染指河口镇,却控制了从江西到浙江,路程最近的商业水道!  

信河,清代改称信江,赵瀚还真没来过。  

一路饱览水乡景色,不多时便来到鹅湖镇。此镇虽不如河口镇兴盛,却也属于商业大镇,无数景德镇的茶叶、瓷器,从这里向东运去浙江各地。  

鹅湖镇上的商铺,大半都是费映环家的。  

鹅湖镇周边的土地,也有小半是费映环家的。  

“大少爷回来啦!大少爷回来啦!”  

在费映环踏出船舱的瞬间,就有码头工人认出来,随即扯着嗓子开始大吼。  

接着,叫喊声此起彼伏,一直从码头传到街道。  

很快有几个小年轻,朝着鹅湖山的方向狂奔,你追我赶犹如赛跑一般。谁先跑到费家报信,谁就能获得更多赏钱,这种好事怎能落于人后。  

“大少爷!”  

“大少爷!”  

一路走过,沿途所遇之人,皆停下来报以问候。  

费映环昂首挺胸,始终面带微笑,仿佛大明星在检阅粉丝。  

在赵瀚的心目中,费公子此刻形象大变,完美化身为…地主家的傻儿子。  

仔细观察这些老百姓,赵瀚发现他们的精神面貌都不错,显然小日子暂时还过得下去。  

出了小镇,便是田地阡陌。  

许多农民正在田间劳作,秋粮的禾苗郁郁葱葱,看来今年又会迎来大丰收。  

若是只看表面,似乎此地已经全民迈入小康社会!  

行走片刻,一群人急匆匆赶来。  

两个舆夫奔至费映环面前,放下滑竿恭敬道:“大少爷请上轿。”  

费映环也不多言,习以为常的坐上去。  

“起轿,撑伞!”又有一个中年家奴大喊,却是伴随费映环长大的书童,如今已在费家担任中层管事。  

舆夫抬着滑竿前进,有健仆撑起太阳伞,避免费大少爷被晒着了。  

滑竿前方有家奴开道,防止意外跑出人畜,一不小心冲撞到大少爷。  

滑竿之后跟着三个童子,都是费映环的仆僮。  

魏剑雄背着的书箱,赵瀚手里的行囊,也都被其他家奴接过去。  

书童出身的管事,护着滑竿一路呐喊:“大少爷回家了,大少爷回家了!”  

我尼玛!  

赵瀚看得目瞪口呆,一个举人回家而已,阵仗搞得如同封疆大吏出巡。  

最扯淡的是,那三个紧随滑竿的童子,区区仆僮罢了,身上竟然全都穿着丝绸。  

天下士绅,果然该死!  

有农夫挑着粪桶过来,远远就选择避开,而且躲到数十步外,生怕粪水把费家大少爷给臭到。  

现在知道铅山费氏,为何连续两代不出进士,这一代甚至只有个独苗举人了吧?  

家风坏了!  

费宏、费寀在世之时,费氏不得分家析产,兄弟姊妹必须团结友爱。费氏子孙不得沉溺享乐,即便拥有举人功名,也严格规定奴仆数额,平时出门顶多能带一两个。  

可现在,不准分家的族规,早就被破坏得彻底,已然分出无数小支。  

各宗支之间,非但没有齐心协力,反而互相竞争吞并,甚至还暗中勾结外人。  

派往福建、浙江的经商族人,直接在外省自立门户,偌大的家族势力被肢解成无数份。  

人心散了,聚不起来。  

费氏子孙也渐渐无心科举,平时纵情享受,考上秀才便能买个杂流小官。若是考秀才都够呛,能作弊就作弊,无法作弊就终身啃老。  

又过片刻,依山而置的建筑群,出现在赵瀚视线中,至少占地两三百亩。  

一百多个族人、家奴,站在门口等待大少爷归来。  

为首者,是费映环的二弟费映玘,接着是三弟费映珂。  

“大兄!”兄弟俩上前见礼。  

滑竿落地,立即有家奴扶着费映环下来。  

费大少爷作揖还礼,问道:“四弟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