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比我还脏(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利用拉升成本、降低利润的手段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是互联网企业常用的手段。2  

无论是早期的搜狐、新浪,还是后来的阿里、京东、美团,全都开启过烧钱模式,用低价竞争打垮对手抢占市场的同时,也是在给后来者施压。1  

你想进来可以,但能不能承受得住前期的高风险和高投入,就需要慎重了。  

在影视行业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已经被用烂了。  

举一个鲜有人知的例子吧!  

在另一个时空,只要对华娱稍有了解的,都知道港片的没落。  

原因有很多,比如,湾湾开放进口片管制,好莱坞大片挤压了港片在湾湾的市场份额,  

比如,98年亚洲金融风暴又截断了港片的第二大金主——东南亚市场。  

再比如,VCD的普及大大提升了盗版的观影体验,对本就不太注重视觉呈现的港片影响最大。  

总之,种种原因造成港片就此没落。在97、98那几年,行业几乎停滞,活不下去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政策的放宽,港岛电影人开始深入内地谋求生路。  

结果就是:  

狼入羊群!  

要知道,在二十世纪末,内地能撑得起票房的导演就一个冯裤子。老谋子还在和欧洲三大较劲,死磕文艺范儿,还没有英雄的影子。  

至于演员明星,有演技的一抓一大把,但具有商业价值的却屈指可数。  

反正和四大天王、金城武、梁朝伟这些根本没法比。  

只短短几年时间,港岛电影人与内地同行合作,涌现出一大批经典之作:少林足球、功夫、无间道123、门徒等等。  

后来被称为港片最后的辉煌。  

合拍片也成了那个年代成功作品的标配。  

以至于从男女主到幕后人员,都秉承着一半港岛一半内地的原则。  

包括内地电影的两大代表人物,冯裤子的大腕、天下无贼,以及老谋子的英雄,也都有合拍片的影子。  

表面上看,港片焕发第二春,内地观众也能看到好片子,皆大欢喜。  

当然是好事儿。  

可背地里,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内地的电影人被欺负惨了。  

没办法,在此之前,国产电影走的是欧洲文艺路线,天然的和商业就不搭调。商业化进程更是缓慢的不得了,让港岛来的这波人一冲,几乎就没有生存空间。  

无论是演员的片酬,还是工作人员入组后的待遇,完全就是两回事儿。  

那段时期,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是港星的天下。  

内地除了少数几个演员能拿到主角,其他人戏再好也只能做配角,而且做配都和港岛来的待遇不一样。  

如果任由发展下去,内地影视行业都有被完全占领的趋势。  

虽说一笔写不出两个中国人,但可不光是港片要生存啊,全华夏也有更多的电影人等着吃饭。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两部“神作”诞生了!!  

一部是代表内地电影出战,本着争口气的原则,群策群力之下的大制作——  

陈诗人的馒头血案。5  

计划投资2亿人民币!  

这是继英雄之后,内地第二大投资的大制作。  

原本是华裔与英皇联合出资,特效也用香港的特效公司。(那个时间节点的香港特效可一点不差。)  

后来,英皇的艺人虽然出演了部分角色,但英皇的厂标却在出品方中除名了,换成了内地的上影集团和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后期特效也换成了韩国和好莱坞的特效团队。  

因为什么…已经很明显。  

就是要抛开港岛,做咱们自己的国产大片。  

总之,馒头血案从一部陆港合拍片,变成了纯内地出品方、导演主导的纯血作品。  

结果.....  

结果陈诗人不争气啊,拍出个史上烂片之首,差点没把华裔赔死!!  

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但凡陈诗人不浪,踏踏实实地按计划去拍,即便它是烂片,即便因为网络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那个视频致使口碑崩坏,舆论洪流。  

即便是这样,这片子都不会赔钱。  

按当时的票房和海外版权收入乱七八糟加一块儿,刚刚好够2亿回本儿。  

可是没办法啊,诗人就是诗人,后期不停地补拍加戏,生生把制作成本超出去70%,也就是多花了1.4亿。  

最后3.4亿的总制作费用,脸没露出来,还丢了个大的!  

这使得内地影视行业,从出钱的到出力的,再到演戏的演员,更没法抬起头来。  

离开港岛电影人,你们确实不行啊!不争气啊?  

除了老谋子和冯裤子,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啊!?  

于是,第二部神作,以及第二位陈姓大导出现了。  

港岛导演陈可辛的——投名状。  

合拍片!  

港岛人主导,港岛人证明他们比内地强的又一次机会。  

然后,又赔了个大的,比血馒头赔的还狠。  

(网络数据不准,我的准。)1  

这部戏怎么说呢?  

从它出来那一天开始,就不是为了赚钱去的。  

总投资3个多亿!注意,不是像陈诗人那种拍到一半超支,也不是像老谋子的英雄,有米拉麦克斯的海外市场托底,可以使劲挥霍。  

投名状从立项开始,就是拍给国人看的,只有两岸三地的华语市场支撑。  

人家也是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