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8章 平绒策(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紧接着,苏泽又写出什么叫做“以退求安”。  

看到这里,张居正都舒展开眉头,脸上露出笑容,这苏一疏果然非同凡响,上来就将当下两种观点都喷了一遍!1  

张居正只觉得莫名的解气!  

接着,苏泽又引用典籍道:  

“说苑曰,‘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  

“廷议或欲市恩封贡以弭兵,或倡迁界禁边以避祸,此皆剜肉补疮之术,非长治久安之道也。”  

“夫封贡之策,貌似怀柔,实则示弱于虏。庚戌之耻,俺答受敕书而益横。今若重施故伎,是使豺狼知我府库空虚,边备弛废,必生觊觎之心。”6  

“迁界之议,徒损边民生计,断互市之利源,犹抱薪救火,终致边墙内外皆成焦土。”1  

张居正很满意苏泽的两段论述。  

他没有表态赞同封贡,就是觉得时机不成熟,如果大明朝廷因为把汉那吉入寇就同意开边,那九边重镇的威慑力何在?  

而且这些草原胡虏是反复无常,今日同意开贡,明日又会得寸进尺索要更多。  

但是迁界禁边之策,张居正就更反对了。  

大明朝廷如果有这个钱粮去执行迁界禁边,还真不如就听苏泽的,和草原打上一场,说不定所耗的银钱还少些呢!1  

哪有为了伤敌八百自损一万的道理?  

引经据典,苏泽又讲祖宗之法。  

“伏望陛下效太祖北逐蒙元之雄略,法成祖五征漠北之遗烈,敕令边臣严兵固守,选将练兵,待秋高马肥之时,以堂堂之阵破虏于野。如此则九边震慑,俺答丧胆,可保十年太平矣。”12  

看到这里,张居正已经要快要被苏泽说服了。  

但是紧接着,苏泽又开始说理。  

看完这一段,张居正的表情更欣赏了。  

苏泽这一段,说的是俺答部屡次犯边,反复无常的原因。  

别的官员上疏,基本上都是说这些草原胡虏都是夷狄禽兽,都是反复无常之辈,不懂圣人教化,所以才这样。  

但是苏泽却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苏泽在奏疏中说,草原百姓也是人,都是天生父母养的,其实和中原百姓也没有区别。  

但一方水土一方人,草原的生存方式和中原不同。1  

草原百姓逐草而居,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是牲口,一旦遇到雪灾旱灾,牲口就会死光,和农耕民族不同,草原百姓失去了牲口就是灭顶之灾。  

所以每一次草原上发生大灾,活不下去的游牧民都会南下入侵,比如嘉靖朝的庚戌之变,就是当年草原上发生了白灾(雪灾)。  

草原的不稳定性,是游牧民族经常南下的原因,紧接着苏泽又开始论述,为什么俺答部总是反复无常,背信弃义。  

苏泽的论述也很简单,俺答部和中原不一样,草原的统治是松散的。  

俺答部虽然名义上草原共主,但不像是中原皇帝一样,对手下部族拥有绝对的控制力。  

当灾祸发生的时候,俺答汗能救济本部落就不错了,其他外围的中小部落根本没办法管。  

所以就算是朝廷和俺达汗封贡互市,如果他手下的一些部族活不下去,依然会违背俺达汗的意愿攻击大明。  

嘉靖年间开的马市,就是因为俺答部的一个小部族不满互市价格,纵兵劫掠了百姓,最后让那一次互市毁于一旦。  

所以苏泽论断,即使封贡俺答,依然无法完全阻止边境冲突,甚至一些边缘部落,会觉得自己遭受了大明和俺答汗部的双重盘剥,从而更加激烈的挑起边境冲突。  

看到这里,张居正已经完全赞同了苏泽的看法,这篇分析没有之乎者也,完全是从人性出发,又结合了俺答部的制度,解释了北方边防不宁的原因,可以是说有理有据令人信服。2  

苏泽紧接着继续写道:  

“臣进以‘以战止战’之策,俺答部掠我边民一社,我军则出塞攻伐其部族一部;俺答部劫掠我百姓米粮一斗,我军则出塞夺其牲畜一头!”4  

“且每次进军前,都要列数其罪,师出有名!”  

“长此以往,边境俺答部或归附,或远遁,边境则安。”  

“此时再行宋代河湟生番熟番之辩,对其恭顺者互市之。”  

看到这里,张居正已经要击节叫好了!  

苏泽这里用的典故,是宋代河湟开边的时候,对西夏地区贸易的方策。  

当时西夏的主要产品是青白盐,一开始宋代采取禁盐法,禁止西夏的青白盐流入中原,想要用贸易战的方式拖垮西夏。3  

但这样做却将西北地区那些原本站在宋朝这边的熟番,也就是归化的羌人部族都推到了西夏一边,反而加剧了边关的动乱。  

后来宋朝改变了盐法,对恭顺的熟番允许互市,禁止西夏的商队交易,虽然转口贸易这种无法避免,但是安定了边境的局势,后来又在这些熟番的帮助下,实现了对河湟开边的成果。1  

苏泽这一套方法,可以说是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好了,萝卜大棒都有,名义上是要对俺答部用兵,实际上是要分化瓦解草原。  

但是张居正又皱眉,这一套需要相当精细的手法,以目前九边的兵力,似乎无法完成这样的重任。  

很快,苏泽已经在奏疏中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昔年东南抗倭,文有谭纶,武有俞大猷戚继光,皆是一时之属,如今边关告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