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章 国祚减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苏泽倒是也不算是胸有成竹,只能是早有预料。  

虽然自己有挂,但是在任何一个稳固的官僚系统中,推进哪怕一点点改革,阻力都是非常大的。  

就算是皇帝和内阁同意自己办报,也有很多地方可以卡着自己,苏泽也预想过被卡财权的情况。  

甚至这是他预想中阻力最小的方面,至少皇帝还是将翰林院和礼部的印书匠拨给了自己。  

苏泽对着沈一贯说道:  

“陛下圣旨不是说的很明白了吗?办报的经费要自筹。”  

沈一贯愣着说道:  

“自筹,要怎么自筹?”  

苏泽看了一眼沈一贯说道:  

“自筹,就是卖报啊?将报纸卖出去,经费不就有了?”2  

“啊?”  

苏泽没有再解释,而是对沈一贯说道:  

“肩吾兄,当务之急还是先把乐府新报办起来再说吧,我正好有几件事需要人手,不知道肩吾兄愿不愿意帮忙。”  

沈一贯听到苏泽找他帮忙,立刻拍胸脯说道:  

“我沈一贯任由子霖兄驱策!”  

在一旁的罗万化反应比较慢,这时候也站出来说道:  

“子霖兄尽管吩咐!”  

苏泽看着两人说道:  

“也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苏某是要向两位兄台约稿。”  

“约稿?”  

“稿费什么等办报经费酬到了再给,我想要请两位写一篇八股文。”1  

“八股文?”1  

这下两人都愣住了,八股文是科举考试的公式化作文,在考上进士以后,两人就没再写过了。  

废话,谁考上公务员还写申论啊!8  

“就以去年应天府乡试的题目为题,请二位各写一篇八股文来,如何?”  

罗万化是苏泽同科的状元,沈一贯的科举名次不算高,但也是全国读书人中考上进士的卷王中王,区区一篇八股文还是手到擒来的。  

两人一口答应下来,却不知道苏泽让他们写八股文有什么用处。1  

打发完了两位同年好友,苏泽这才注意到,手提式大明国会弹出了“结算报告”。  

乐府新报刊印,这种报刊立刻风靡京师。  

有心人注意到,报刊作为舆论阵地的关键作用。  

乐府新报加剧了明末党争的烈度,朝中各派系都开始办报创刊,互相攻击政敌,明末政治局面更加混乱。  

大明国祚-217  

新闻学魅力时刻大明国祚还减了可还成!  

不过想想也是,前世的舆论场都乱成什么样子了,晚明那个德行,有了报纸不是斗的更厉害?  

算了,自己的本意是好的,只是后人执行歪了!1  

到时候再想办法,将大明国祚续上就是了!2  

苏泽放下了心理负担,反正大明国祚就是-2,现在也还有75年。6  

放下手提式大明朝廷,苏泽又对着沈一贯说道:  

“肩吾兄,你在国子监认识人吗?”  

沈一贯大惊道:“国子监?我在国子监认识一两个同乡,你是要去国子监?”  

也难怪沈一贯大惊,苏泽已经被国子监围了几次家了,他在国子监中的名声已经和过街老鼠差不多,几乎和奸佞划上了等号,他竟然还要去国子监?  

沈一贯担心苏泽的安全,又说道:  

“子霖兄,国子监那帮监生最爱生事,又都是年少轻狂之辈,你有什么事情还是让我帮你跑腿吧。”  

苏泽摇头说道:  

“陛下的圣旨中也说了,要以国子监生为采风使,我当然要去国子监了。”  

“肩吾兄且放宽心,苏某自有定计,这次去国子监没事的。”  

苏泽又看向罗万化说道:  

“一甫兄,你也陪我去一趟国子监吧。”  

-----------------  

苏泽没有直接从史馆前往国子监,而是先回家到自己家里接上了徐渭,一行四人才来到了国子监前。  

沈一贯先是送上了拜帖,不一会儿一名中年官员就从国子监内走了出来。  

“苏兄,这位是国子监司业沈鲤,子霖兄认识吗?”  

苏泽摇头,沈一贯疑惑的说道:  

“沈司业是高阁老的同乡兼弟子,子霖兄当真不认识?”  

苏泽虽然不认识沈鲤,但是这位也是历史上万历年间的内阁大学士。  

沈鲤和高拱是同乡,是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而这一年的主考官是高拱。  

座师兼同乡,朝中自然将沈鲤归作高拱一党,而如今苏泽也是众所周知的高党,也难怪沈一贯疑惑苏泽不认识沈鲤。  

不过这时候上头有人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沈鲤对着苏泽颇为热情,对着他说道:  

“苏翰林可是为了办乐府新报来的?”  

“正是,苏某今日来国子监,是按照陛下旨意,从国子监中选任采风使,为乐府新报撰稿。”  

沈鲤的脸上堆笑,引着苏泽一行人进入国子监,等到了明堂后他才说道:  

“高阁老昨日已经有堂书送到国子监,命吾等好好配合苏翰林办报,可是国子监疲敝多年,坐监诸生愚者多能者少,想要他们给苏翰林撰稿,怕是难为他们了。”  

沈鲤拿出一份名单,递给苏泽说道:  

“这些都是沈某到任后观察,有些科举志向的人才,但咱们都是经历过科场学海的,科举是他们的头等大事,能不能让他们给苏翰林效力,也要看他们自己的意愿。”  

苏泽看向沈鲤,不愧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