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章 请修国史(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模拟开始——  

一天后,请修国史疏送到内阁,被内阁首辅徐阶票拟为“妄议国朝大计”。  

两天后,请修国史疏被司礼监批红,翰林院编修苏泽妄言国朝大计,罚俸三个月。  

——模拟结束——  

果然如此。  

如果按照一般程序,自己这份奏疏也是没办法通过的。  

但是苏泽可是有系统的人。  

是否消耗20点威望值,确保请修国史疏一定被执行?1  

果然!  

苏泽对系统的猜想没错,这个系统消耗的“威望值”,是和执行难度挂钩的。  

请罢早朝这件事难度比较大,虽然隆庆皇帝自己不愿意上早朝,但是群臣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但是自己这份请修国史疏,皇帝其实是不会反对的,最大的难处是绕过徐阶这个首辅。  

所以只需要20点威望值,就能强行通过这份奏疏。5  

而苏泽升任翰林编修后,每天增长的威望值变成了“+2”,到今天刚好存下了22点威望值。7  

“是!”  

叮!威望值已扣除,请宿主在现实中提交奏疏,模拟结算将在奏疏执行后进行!  

苏泽将自己的奏章交给通政司的官员,接下来继续返回自己的公房等待。  

-----------------  

内阁。  

张居正刚刚结束了给皇帝的经筵,返回到内阁就听到了争吵声。  

只听到高拱那标志性的大嗓门,正在铿锵有力的说道:  

“徐阁老!这帮言官整日盯着苏泽弹劾,翻来覆去都是这些内容,牍扰圣上,我们内阁应当为陛下分忧,不该将这些奏章送上去。”  

可是徐阶却说道:  

“高阁老此言差也,吾等内阁辅臣,不过是帮着陛下分忧,襄理政务的咨政罢了。当年就是奸臣严嵩当权,高阁老你弹劾他的奏章,也都是能送到先帝御案上的。”  

“如今圣天子在朝,吾等又怎么能闭塞言路,阻拦言官上书的权力呢!”  

张居正不由的为自己的老师喝彩,不愧是徐阁老啊!  

就连一向咄咄逼人的高拱,也被徐阶这几句话给挡了下来,只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生闷气。  

张居正返回内阁,向徐阶这个首辅打了招呼,也返回座位上票拟奏章。  

又是一份弹劾苏泽的奏章。  

今日经筵的时候,张居正已经试探过皇帝的态度。  

面对言官无休止的攻击,一向耳根子软的隆庆皇帝,也已经开始动摇,准备找个理由将苏泽调出京师了。  

张居正在裕王府的时候,就经常给隆庆讲学,自然对他的性格十分的了解。  

隆庆皇帝优柔寡断,虽然有仁心,但是做事很难坚持,不像是先帝嘉靖皇帝,认准的事情从不回头。2  

反正不上早朝的目的已经达成,先让苏泽抗一下,大不了过几年再补偿他。1  

张居正大概能猜到皇帝的想法,当年徐阶用先帝遗诏逼走高拱的时候,隆庆皇帝也就是这么想的。  

后来虽然回过神来,将高拱召回朝中,但是对于高拱的支持也是不坚决,以至于徐阶依然能压制高拱。  

就在这个时候,通政司的官员又送来一批奏章。  

张居正瞥见苏泽的奏章,他刚准备拿走,却突然被高拱拿了过去。  

张居正心中涌起了一股不妙的预感,果不其然,在高拱读完了苏泽的奏章后,立刻站起来说道:  

“好!”  

说完这些,高拱直接拿出揭纸,写下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走向徐阶。  

“徐阁老,这份奏章请您票拟,尽快送到宫里去吧。”  

徐阶接过了奏章,刚看到苏泽的名字,徐阶心中轻笑。  

这大概是苏泽顶不住了,所上的请罪奏章。  

可等到徐阶看到奏章的标题,请修国史疏,他的脸色有些变化。  

等到徐阶翻开奏章,读完了第一段后,以他的城府心机,竟然也掌心冒出汗来!  

这并不是一封请罪奏章!  

而是苏泽请求隆庆皇帝,从本朝太祖皇帝开始,编纂一本明史出来!4  

苏泽在奏章中说的理由也很简单,本朝有起居注,有实录,但是却没有一本纪传体的国史。  

官修国史这件事,历朝历代也都是有先例的。宋代就做的很好,北宋的史书,宋人自己已经修完了。11  

现在自己给自己修史,总比后人再修要好。3  

而且我朝野史泛滥,这都是因为国家没有正史的原因,有正才能有邪,正史一出,那些野史歪史自然就消散了。8  

苏泽又在奏章中写道:  

“国史一成,则圣祖之丰功峻德,悬日月而无穷;良臣之鸿猷嘉谟,炳天壤而不朽。”  

最后苏泽又说道:  

“国史一成,可以史为鉴,为后世子孙之师;国史一成,也可让后世铭记陛下之功业,为万世之钜业!”1  

可以把对手全部编到奸臣里面去看到这里,徐阶就知道,如果这份奏章送到隆庆皇帝的案头,皇帝是什么反应了。  

哪个皇帝能够忍受这样的诱惑?  

别说是皇帝了,如果将史馆的工作从编修实录变成编修国史,那总裁官肯定就不会是内阁次辅陈以勤了,皇帝必然要任命自己这个内阁首辅亲自担任总裁官。1  

国史一成,作为总裁官的自己,就和永乐大典的总裁官解缙一样名流千古了!3  

可是苏泽突然上这样一份奏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