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道德真仙(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吕泽的豹囊。  

“那么,针对我的一些小麻烦,麻烦张家帮忙出面解决吧。”  

“那么叫孙尘的功曹——”  

“你要不放心,回头去找仙宫讨要。”以吕泽对师曜灵的了解。孙尘大概率死不了,但应该会被剥夺仙官名位,贬谪出去吧?  

“那么,我这些属下?”  

“不急,等我的仪式进行完毕。”  

张小威脸上闪过一丝紧张。  

“安心,不是什么要命的血祭,只是借用一下他们的法力。”  

吕泽握紧“百符玄杖”,打量这把跟随自己多年的法杖,他低声吟诵咒言。  

晦涩而绕口的言灵引动天地万象之力,张小威只依稀辨听出“敬奉万辰万象之君”“谨从平等轮转之主”的颂词。  

好像是祭祀“律法二君”?  

忽然,一道天光从星空轰向吕泽手中的“法杖”。  

耳畔,似听到一声悦耳的笑声。  

那位以“等价交换”著称的女神,已经认可这笔交易。  

天光一点点吞没法相,取而代之的,是一道不灭的雷霆,一团不熄的仙火。  

这道雷霆,这团火形如权杖,被吕泽拿在手中。  

张小威感觉不对劲,向后退几步。  

张小威:“一日权杖?”  

吕泽:“不错,一日权杖。”  

冥主是公平的,除却灵力、金玉这些看得见的实际物品,情感、意义,记忆,也会被赋予相应的价值。  

一把寿命本来还有许久,但因为频繁超规模使用仙术而提前损毁的法杖。  

一柄伴随主人数十个寒暑,见证一场场考试,一次次取得优异成绩的法杖。  

这根法杖的无形价值,自然是极高的。  

也因此,能从冥主处得到一份很可观的力量。  

张小威所指的“一日权杖”,便是借来冥主权柄一日,可对万鬼生杀予夺。历史上,有仙人这样干过。将许多肆虐仙界的幽冥巨擘重新打入幽都。  

“等等——”  

张小威反应过来,迅速看向自己的部下们。  

五百云骑脸色煞白,精气神被抽调大半,法力也所剩无几。  

“回头,你给他们好好补一补吧。”  

看出张小威想发怒,吕泽抢先道:“我这可是为了你们张家!没有‘一日权杖’的加护,怎么镇伏‘诅咒’?”  

张小威没说什么,招来云雾把部下卷走,转身飞回张家。  

“希望我明日,可以听到阁下的好消息。”  

“安心吧,今夜之后,你家二祖就可以苏醒了。”  

遥遥望着离去的张小威,吕泽闭上眼。  

手中握着的雷与火,没有任何温度,也感受不到任何杀伤力。  

但吕泽能清楚认识到,这是冥主的一缕先天神力。  

具备调动泰明洞天的部分权能。  

“可惜我不是泰明系仙人,否则——仅仅掌握‘一日权杖’这件事本身,就可以更加贴合‘幽冥天子’仙职了。”  

他心神运转,黑雾在神座后方升腾,形成吕泽的半身法相,配合吕泽一起收力,将神殿积蓄的力量源源不断压缩入“一日杖”。  

星光、符箓源源不断飞入雷霆、仙火中,最终形成一把九尺高的紫晶色法杖。  

“嘿——”天空,一只不倒翁撞入吕泽怀里。  

那冲击,差点让他把早晨的包子吐出来。  

“你——”  

不倒翁好奇地在他身上挪蹭,去看手背上的“善种”。  

“你有善种?你真有善种?”  

“今世不同于道君时代,没有道君们垂赐法谕,如何辨认善恶?信我有‘善种’,不如信我是玄化道君转世?”  

玄化仙人们考究,“善种”的成长与环境、善恶概念有关。  

何为“善”?  

六君时代,作为追随道君的信徒,种民通过道君垂谕明晓善恶。  

这也正契合种民的隐意:种民,聆听道君教诲,追随道君修行之民。  

正因为有道君指导方向,种民们方晓善恶之别。  

道君之喜,道君之乐,道君划定的道路便是善道。  

此外,即为不正之恶道。  

道隐三劫时,道君们已经离去。长大、自立的种民们,失去六君引导。在茫然无措中失去“善恶”界限。1  

他们只能按照仙王、仙君们定下的规矩,践行属于他们的“善”。  

因此,善的概念被不断扩散,异化。善种也在“六洞大人物们”的操作下,成为一种禁锢。  

时间久了,大人物们发现一件麻烦的事。  

明明我知道欺骗普通种民不对,明明我知道害人不对。但杀人、欺骗所得的利益太高了。因此,我去做了!但生君赐予的“善种”却反过来让我的良心受到煎熬。  

反过来,如果大家都认可杀人是行善,唯独我不认可,坚持自己所谓的善恶观念。  

那么,善种要如何判定呢?  

这个时候,六洞大人物们便开始研究封印善种,乃至剥离善种的技术。  

可直到陨仙浩劫,六洞大人物们也无法完成这一技术。直到初代仙王出手,才把“禁锢”彻底抹除。  

当然,师曜灵作为仙宫成员,很清楚二代仙王上位后的几大功绩之一。  

树新风,扬正气,为仙界重新塑造道德观念,总算又让一部分仙人长出“善种”。按照历代仙王们的解析。善种即善心。此“善”并非亘古不变,而是随道而移,以世风道德浇灌,由种民具现而来的道德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