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加深合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生育司掌造化之枢机,秉人伦之纲纪。今有游鸣,本系喜胎使,历劫修持,功行圆满。上合天心之德,下顺坤舆之愿。”  

“今特敕封:从八品和合保胎双生使,赐青鸾衔芝冠、太山镇石,掌九天育嗣司巡狩事。另赐红鸾星枢令,可于每年红鸾星动之日,接引红鸾星光,得入天界…”8  

“乾坤交泰,阴阳和合。汝当恪守天律,勿纵私心,胎卵湿化,皆汝护持!”1  

那赤面身影口中大声念诵着诏书中的文字,层层的金光在云层间荡漾起来。  

待其敕封完毕,游鸣率领着一众阴差神吏,大声叩谢不止。  

一道光华自虚空处落下,只一瞬间,便在游鸣的顶上化作了一顶银冠,腰间浮现一枚红色的令牌,另一侧悬挂一枚古朴的青石印章。  

而游鸣本身的位格瞬间晋升,从正九品变为从八品,其顶上仿佛有道道云层,从洁白之色泛起红光。  

品级提升,气运大涨!  

他能够感知到,他的权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不仅强化了原来的姻缘、赐子、生育等职责,还多了一项健康保育的职责。  

辖区所有孩童在十岁之前的健康都归他来管。  

这对游鸣来说当然是好事,这等于他又多了一项香火进项。  

不过,他管辖的范围还是那么大。说起这个,这就是天官序列的尴尬之处。  

天官序列高高在上,但不接地气,想要在人间传播香火,就必须借助地祇的力量。若是你足够强势,人脉足够广,地方神灵自然会卖你面子。  

就比如灶神一系,他们的司命帝君乃是出了名的霸道,在各县城内都安排了灶神,并且家家户户都会参拜灶神,每日里获取的香火简直海量。  

但生育一脉却不同,主要是这个权职太重要了,简直就是神道的根本。  

许多厉害的神灵和部门都想要分一杯羹,碧霞元君、注生娘娘、九天监生司,甚至再往前追溯,一些已经近乎陨落的古神都拥有类似职司,毕竟几乎从人类诞生起,就有生殖崇拜。  

正是无法形成合力,没有一个统一的声音来总领这个职司,这也导致许多地方势力也想抢夺这一职权。3  

游鸣若非因为赐子生育的能力太出色,导致城隍多分配了七个村庄给他,恐怕就算他职位品级不断上升,恐怕管辖的范围还是那么丁点大。  

“谢过诸位天使,不妨到山中饮一杯清茶。”  

虽然这是他第一次被如此大张旗鼓的敕封,但礼数还是要周全的。  

他冲着天空拱了拱手,朗声说道。  

“不了,我等还要回司中复命,你勤勉办差便好。”  

那神人只是看了游鸣一眼,沉声说道。  

不过,他的话音未落,身形便翻转过来,露出了身后那仿佛怀孕一般的妇人。  

“鲤鱼儿,你可别听那人这般假正经,金童神君托我给你带一句话。”2  

“那红鸾星光,每年只闪烁一次,你可要把握住机会进入天界,保管有你的好处。”  

妇人笑眯眯地看着游鸣,目光温柔。  

游鸣赶紧点了点头,他正要再多说几句,但虚空中一声钟响。  

时辰到了,一众神灵消失不见。  

升职了!  

升官总是让人开心的,尽管金童神君还是没有召集自己进入天界的意思,但游鸣相信,这一天肯定不会太远的!4  

自己修真成仙更靠谱一点这一次升职,自己的职权还是比较清晰的。  

虽然还是没有赐下神职,但赐了几件宝物。  

那青鸾衔芝冠,青鸾象征忠贞不渝,可以强化姻缘线的稳定性,并代表火德生机,能庇佑胎儿,不受外邪入侵。3  

太山镇石可镇产房中的血煞、惊胎、夭殇、秽气、怨灵五鬼,让婴儿顺利出生。亦可在十岁以下孩童面临瘟癀之疫的时候,令疫病退散。1  

至于红鸾星枢令,就更好理解了,红鸾天喜,婚姻早发,乃是促进姻缘的宝物。更能够在红鸾星动的时候,落下一抹星光,将游鸣接引入天界。  

这个待遇,已经比得上县城的灶神了。  

红鸾星大概是每年闪烁一次,没有固定时间,而灶神每年也只能上天一次。1  

游鸣升职的消息,很快就传入了长宁县。  

虽然众人感慨于这位鲤灵神的升职速度,但也知道这是早晚的事情。  

城隍专门派人送来了贺礼,其他的神灵,或多或少也都有所表示。  

这倒是让游鸣颇为不好意思,特意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挨个拜访了诸位神灵。  

他毕竟不是长宁县神道体系,但他还得跟本地势力打交道,自然不能显得那么高冷。  

“喜…和合保胎双生使大人可在家中?”4  

游鸣好不容易完成了一系列社交,正打算好好闭关修行一些时日的时候,却见到夜游神朱信飘飘摇摇便飞了过来。  

“可是城隍爷这边有了什么消息?”  

游鸣见到朱信过来,也立刻停止了修行,转而命人招呼其进入衙门。  

“大人英明,城隍大人允诺再将丁甲、重固、津阳、南浜…在内的一十三个村庄的赐子、姻缘、保育等职司转交给大人。”  

朱信大声开口说道,面上却是止不住的喜色。  

这位鲤灵神与城隍衙门的关系越密切,则他作为联络人的地位就越稳固。  

虽然他一直只是在中间做一个传声筒的作用,但城隍爷近些日子给自己的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