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1/3)
皇帝如此隆重的接一尊大鼎入宫,这个消息不出意外的,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这鼎到底是什么东西,成为了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最关注的无疑是达官显贵,纷纷行动起来打听消息。
朱元璋压根就没隐瞒,很快他们就从运输大鼎的士兵那里,得到了确切消息。
徐大将军打败元军,意外从地下挖出来的。
得知鼎的来历,李善长和宋濂二人马上就猜到了真相。
这大概率是殷商礼器。
尤其是李善长,得知船靠岸后皇帝第一时间就召见了马钰,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同时他心中也非常的愤怒。
以前遇到类似的事情,皇帝肯定会第一时间找他过去商议。
这次,从头到尾都没有告诉他。
到现在他这个丞相还被蒙在鼓里。
宁愿相信一个来历不明的乞丐,也不愿意相信我是吗?
好好好,朱元璋你不要后悔。
内心发了一番狠之后,李善长终于还是冷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这件事情。
皇帝大概率要用这座鼎做文章,而且他也大致能猜到一些。
一起打拼那么多年,他们相互之间都很了解。
现在的朱元璋,迫切的想要证明大明是天下正统。
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拿殷商礼器做什么,就不难猜了。
只是,就算这鼎是商王祭天的礼器又能如何?
现在又有多少人肯认这个东西?
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才智,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可他们还是这么做了。
是糊涂了,还是另有打算?
这让他很疑惑,也是最让他生气的地方。
他感觉自己正在失去对一切的把控。
而且这一切,都是那个小乞丐带来的。
不行,必须要采取行动了,不可坐以待毙。
只是,到底要如何做呢。
对别人他有很多办法,最直接的就是派人将其暗杀了。
这是对付敌人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可马钰是马皇后认定的从侄,他是绝不愿意轻易得罪马皇后的。
这也就意味着,很多过激的手段不能用。
一时间他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就在李善长纠结的时候,外界关于大鼎的传闻越来越多。
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内情,即便知道了大鼎是在安阳挖出来的,依然一脑门的浆糊。
不就是挖坑的时候挖出来一尊大鼎吗?值得皇帝如此重视?
不可能,这鼎肯定有秘密。
可到底是什么秘密呢?
这次任凭他们再怎么打听,都无法获得进一步的消息了。
毕竟,运送大鼎的人也同样不知道内情。
倒是有人将鼎的样式,规格之类的给透露了出来。
盘龙纹、饕餮纹、重达千斤,除此之外再无别的线索。
不过这三个线索也已经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了。
这种纹饰,这种规格,十有八九是王鼎。
只是到底是哪个王的王鼎呢?
世界上并不缺聪明人,很快就有人查到,那里很可能是殷商故都所在。
也就是说,这鼎可能和殷商王室有关。
然后争议就来了。
有人认为,如果这真的是殷商王室祭天的大鼎,那皇帝如此重视是理所应当的。
而且这大鼎早不出晚不出,偏偏在大明建立的第一年出。
这代表啥?
代表大明天命所归。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且不说这鼎到底是不是殷商王室所有,就算是的又能代表啥?
商王朝都哪辈子的事情了?
再说他们的天命早就转移给周王朝了,而且我们现在推行的也是周礼。
殷商礼器能代表什么?
经常在网上吃瓜的朋友都知道,一件事情如果一面倒的认同,或者是一面倒的反对,话题性大多都无法持久。
只有那种对立特别严重的话题,才容易破圈,且经久不衰。
目前的情况就是如此。
赞成的和不赞成的,开始了互相争辩。
一方说,华夏那么多朝代,祭天的礼器数不胜数。
按照你们的逻辑,那是不是随便挖出一个朝代祭天的鼎,都能代表天命啊?
这么一算,天命也太不值钱了。
另一方就说,儒家历来崇尚三代圣王之治,殷商亦为三代之一。
你们否认殷商天命,就是背弃儒家思想,就是数典忘祖。
原本只是单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慢慢的就开始上情绪了。
必须得证明我是对的他是错的。
于是双方开始旁征博引、论经据点,自己说不过就开始拉亲友入场。
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并且开始从官僚、读书人中间,向着百姓群体传播。
众所周知,高人在民间,脑洞最大的也是广大百姓。
毕竟吹牛皮又不犯法。
这事儿传着传着就变样了。
只听一人说,这尊大鼎出世时光芒万丈,紫云千里。
又听那人说,大将军徐达攻打彰德府,发现安阳城北红霞四射映红了半边天。
就笃定此地有宝,连忙派人去挖。
因此才得到了这尊大鼎。
还有人说,是陛下夜里梦到有宝物自天而降落入殷商旧都,所以才派了徐大将军亲自攻打彰德府。
果然就挖到了这尊大鼎。
总之,各种各样离奇的传闻越来越
这鼎到底是什么东西,成为了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最关注的无疑是达官显贵,纷纷行动起来打听消息。
朱元璋压根就没隐瞒,很快他们就从运输大鼎的士兵那里,得到了确切消息。
徐大将军打败元军,意外从地下挖出来的。
得知鼎的来历,李善长和宋濂二人马上就猜到了真相。
这大概率是殷商礼器。
尤其是李善长,得知船靠岸后皇帝第一时间就召见了马钰,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同时他心中也非常的愤怒。
以前遇到类似的事情,皇帝肯定会第一时间找他过去商议。
这次,从头到尾都没有告诉他。
到现在他这个丞相还被蒙在鼓里。
宁愿相信一个来历不明的乞丐,也不愿意相信我是吗?
好好好,朱元璋你不要后悔。
内心发了一番狠之后,李善长终于还是冷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这件事情。
皇帝大概率要用这座鼎做文章,而且他也大致能猜到一些。
一起打拼那么多年,他们相互之间都很了解。
现在的朱元璋,迫切的想要证明大明是天下正统。
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拿殷商礼器做什么,就不难猜了。
只是,就算这鼎是商王祭天的礼器又能如何?
现在又有多少人肯认这个东西?
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才智,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可他们还是这么做了。
是糊涂了,还是另有打算?
这让他很疑惑,也是最让他生气的地方。
他感觉自己正在失去对一切的把控。
而且这一切,都是那个小乞丐带来的。
不行,必须要采取行动了,不可坐以待毙。
只是,到底要如何做呢。
对别人他有很多办法,最直接的就是派人将其暗杀了。
这是对付敌人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可马钰是马皇后认定的从侄,他是绝不愿意轻易得罪马皇后的。
这也就意味着,很多过激的手段不能用。
一时间他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就在李善长纠结的时候,外界关于大鼎的传闻越来越多。
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内情,即便知道了大鼎是在安阳挖出来的,依然一脑门的浆糊。
不就是挖坑的时候挖出来一尊大鼎吗?值得皇帝如此重视?
不可能,这鼎肯定有秘密。
可到底是什么秘密呢?
这次任凭他们再怎么打听,都无法获得进一步的消息了。
毕竟,运送大鼎的人也同样不知道内情。
倒是有人将鼎的样式,规格之类的给透露了出来。
盘龙纹、饕餮纹、重达千斤,除此之外再无别的线索。
不过这三个线索也已经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了。
这种纹饰,这种规格,十有八九是王鼎。
只是到底是哪个王的王鼎呢?
世界上并不缺聪明人,很快就有人查到,那里很可能是殷商故都所在。
也就是说,这鼎可能和殷商王室有关。
然后争议就来了。
有人认为,如果这真的是殷商王室祭天的大鼎,那皇帝如此重视是理所应当的。
而且这大鼎早不出晚不出,偏偏在大明建立的第一年出。
这代表啥?
代表大明天命所归。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且不说这鼎到底是不是殷商王室所有,就算是的又能代表啥?
商王朝都哪辈子的事情了?
再说他们的天命早就转移给周王朝了,而且我们现在推行的也是周礼。
殷商礼器能代表什么?
经常在网上吃瓜的朋友都知道,一件事情如果一面倒的认同,或者是一面倒的反对,话题性大多都无法持久。
只有那种对立特别严重的话题,才容易破圈,且经久不衰。
目前的情况就是如此。
赞成的和不赞成的,开始了互相争辩。
一方说,华夏那么多朝代,祭天的礼器数不胜数。
按照你们的逻辑,那是不是随便挖出一个朝代祭天的鼎,都能代表天命啊?
这么一算,天命也太不值钱了。
另一方就说,儒家历来崇尚三代圣王之治,殷商亦为三代之一。
你们否认殷商天命,就是背弃儒家思想,就是数典忘祖。
原本只是单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慢慢的就开始上情绪了。
必须得证明我是对的他是错的。
于是双方开始旁征博引、论经据点,自己说不过就开始拉亲友入场。
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并且开始从官僚、读书人中间,向着百姓群体传播。
众所周知,高人在民间,脑洞最大的也是广大百姓。
毕竟吹牛皮又不犯法。
这事儿传着传着就变样了。
只听一人说,这尊大鼎出世时光芒万丈,紫云千里。
又听那人说,大将军徐达攻打彰德府,发现安阳城北红霞四射映红了半边天。
就笃定此地有宝,连忙派人去挖。
因此才得到了这尊大鼎。
还有人说,是陛下夜里梦到有宝物自天而降落入殷商旧都,所以才派了徐大将军亲自攻打彰德府。
果然就挖到了这尊大鼎。
总之,各种各样离奇的传闻越来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