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老家来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都说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一般情况下,百姓都是绕着衙门走的。  

但今天,一名五十岁左右的老头,带着一名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应天府衙门外徘徊不去。  

还时不时的朝里面窥探似乎有什么事情。  

府衙的差役本不想理会他们,但这一老一少许久都不肯离开,他们终于忍不住上前盘问。  

哪知这一问,可把他们吓出一身冷汗。  

那畏畏缩缩的老汉竟然说:“老汉姓马,是宿州人,按照辈分皇后娘娘得喊我一声族叔。”  

说着又从胸前摸出一个麻布小口袋,掏出两页纸:  

“这是俺们的路引,您瞅瞅。”  

然后那老汉又赶紧拉了一把旁边的少年,说道:  

“这是皇后娘娘的从侄马烨,我们从老家过来给娘娘请安。”  

皇后娘娘的亲戚?有个还是从侄?  

哆哆嗦嗦的检查过两页纸,确定路引真实性,差役吓的腿都软了。  

心中无比庆幸,还好刚才没有驱赶他们,否则真吃不了兜着走了。  

连忙小心的将他们请到衙门内坐好,然后去后堂通知知府。  

等差役离开,看着威严肃穆的衙门内堂,马烨惶恐的道:  

“八爷爷,皇后娘娘会不会不见我们啊。”  

马八爷自己何尝不慌,但还是装作镇定的样子道:  

“怎么可能,咱们可是娘娘的亲戚,尤其你是还没出五服的亲侄子。”  

“娘娘肯定会见我们的。”  

“到时候你要表现的乖巧点,讨得娘娘欢心,说不定就将你给留在身边了。”  

“要知道,我那马兄弟可是没有子嗣的…”  

“这就是你的机会,可一定要抓住。”  

“将来你发达了,可别忘了八爷我。”  

马烨毕竟年幼,没有想那么多,听他这么说心神稍定:  

“嗯,将来我一定给您买一座大宅院,买一百亩水浇地。”  

马八爷高兴的眼睛都眯起来了:  

“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另一边,应天知府陈子正,正在为马钰的事情焦头烂额。  

最近找他打听消息的人太多了。  

说起来作为京城知府,他的品级和职权都非常大的。  

可来打听情况的,一个比一个来头大,他哪个都不敢得罪。  

只是这事儿属于皇家机密,他哪敢往外透露半个字。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他自己其实也稀里糊涂的。  

最开始他也没把马钰放在心上,扔进大牢就没再过问了。  

等他接到手下消息的时候,拱卫司已经接管了那一片区域。  

并且太子还亲自给他下达了封口令。  

他可是很清楚,那位太子表面仁慈,其实也是个心狠手辣的主。  

所以尽管很好奇,却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哪知道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连陛下都被牵扯了进去。  

于是,一波又一波的访客,几乎将他的门槛给踏破了。  

好不容易将这些人给打发了,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儿,手下差役又火急火燎的跑过来。  

皇后娘娘老家来人了。  

他下意识的以为,又有人冒充皇亲?  

但随即就反应过来,这种直接找上衙门的,大概率是真的。  

这哪还顾得上休息,连忙到客厅接待,小心翼翼的询问了对方的情况,重新检查了路引。  

确定无误之后,他有点想哭。  

这应天府知府,真不是人干的。  

心里再委屈,事情该干还是得干。  

他一边让人好好招待马八爷两人,一边前往皇宫汇报情况。  

马皇后得知老家又有人找过来,并没有露出喜色,反而眉头皱起:  

“我不是说过,让他们好生在家耕作读书吗,怎么又来了?”  

大明朝刚立国,马皇后前脚受封皇后,后脚老家就来人认亲讨封。  

当时朱元璋也提议,挑几个血缘亲近的封官授爵。  

而且马太公没有子嗣,也应该从宗族挑选优秀子弟,继承他的宗祧。  

马皇后却坚决反对,理由是他们寸功未立,给封官封爵就是害了他们。  

还举了历史上外戚干政的例子。  

总之一句话,不封,是为了他们好。  

最后赏赐了一笔钱财,就让他们回去了。  

在外人看来,马皇后这是大公无私。  

朱元璋作为丈夫,岂能不知道她的真实想法。  

说白了就是看不上那一家子人。  

当初马太公带着她逃难,家族没有一个人出面帮衬的。  

马太公夫妻病逝,留下她一个孤女,马家也同样没有一个人露面。  

也幸好郭子兴讲义气,对她视若己出,否则她一个孤女下场可想而知。  

后来朱元璋和马皇后扛旗造反,马家还是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帮忙的。  

不就是怕被连累了吗。  

吃苦的时候你们都躲的远远的,合着现在大明得天下了,就眼巴巴的跑出来认亲,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儿。  

如果不是怕别人说她不近人情,连那点钱财她都不想赏赐。  

事实上她不知道的是,原本的历史上,朱元璋还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从马家近亲里面挑选了一对兄弟祭祀马太公。  

只可惜这一对兄弟也没什么才能,悄无声息的消失在了历史长河。  

只能说,朱元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对马皇后的感情。  

但这件事情也证明了,她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