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8章 文正(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终究还是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在抵达陆军总院后,还没来得急上楼,朱大皇帝就从医生得知左相已经走了的消息。  

站在电梯前,看着电梯门,朱大皇帝却没有迈开那个脚步,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显得有些沉重。  

左相走了。  

在长达数十秒内,方展博都能看到陛下的神情变得有些恍惚。  

“陛下…”  

方展博轻声唤着总理。  

但沉浸于回忆中的朱大皇帝却没有听到他的声音,只是神情的恍惚的回忆着过去的点滴。  

十几年前,左相自请致仕定下了帝国总理大臣任期后,原本朱大皇帝还曾打算起用他,但终究还是不曾起用,对此左宗堂却安然处之,两人在一起时,也有钓鱼、对弈或者畅谈各种事物。  

在这场战争爆之后,作为帝国首任总理大臣的左相就不顾早已年迈的身体,乘火车往来全国各地,在市政厅发表演讲,为阵亡将士举行奉灵祭典,慰问将士遗族、慰问伤员,他尽一切可能用自己的行动支持自己。  

作为致仕的大臣,左宗堂做到了许多人不曾做到的事情。  

左卿一日不曾负国,亦不曾负朕,而自己呢?  

朱大皇帝长叹一声,神情显得却发的失落。  

几分钟后,朱大皇帝来到了病房前,左孝勋等人纷纷起身行礼时,他说道。  

“孝威还没回来?”  

左孝威是左宗堂的长子,也是帝国内政部尚书,最近这段时间,他一直在秘鲁出差,毕竟,秘鲁作为新并国土,总需要人常驻弹压,而内政部是行政院诸部中,唯一的强力部门。  

“陛下,大哥正在从秘鲁赶回来。”  

点了点头,朱大皇帝又对侍从长说道。  

“给海军部打个电话,让孝同回来,”  

孝同是左家老四,正在军中服役,因为现在正值战时,所有军人都取消休假,即便是父母亡故也是如此。但作为皇帝,朱大皇帝自然可以开一个后门。  

“陛下,家父临终前曾有过吩咐,孝宽、孝同都在军中服役,值此战时,当以国事为重。”  

听着左孝勋的话,朱大皇帝不由的长叹一声,然后点头道。  

“便遵左…”  

顿了顿,朱大皇帝说道。  

“左文正的遗言从事吧!”  

他的话音刚落,左孝勋便激动的连长揖谢恩。  

一句“左文正”,就定下了左宗堂的谥号。自唐代之后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个谥号,就是文正。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是不会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方孝孺、李东阳等人。  

有明一朝不过只有五人得此谥号,满清两百余年也不过五人得此谥号,至于大明这边…左宗堂是第一人。  

仅仅只看这个谥号就足以证明皇帝对左宗堂是何等看重了。左家人又如何能不激动?这可是文官身后的最高荣耀。  

不仅如此,在回宫后,朱大皇帝在下旨赐谥时,又准其行国葬,以示皇恩。  

身后如此哀荣,皇恩浩荡如此,也是古往今来极其罕见的了。  

七月二十一日,天色阴霆,空气略显清凉,清爽的凉风阵阵的吹掠着。应天南郊左家老宅,祭奠的花圈,白簇簇的排到了街上。两排三军仪仗队,头上戴着闪亮的钢盔,手里持着步枪,分左右肃立在大门外。  

街上的交通已经断绝,偶尔有一两部黑色官方汽车,缓缓的驶了进来,今天是故左文正公的国葬日。  

上午九时许,灵堂内哀乐大奏,已是启灵的时分,殡仪馆门口的人潮徒地分开两边,陆军仪仗队刀枪齐举,左文正公的灵柩,由八名仪仗队的军官扶持,从灵堂里移了出来,灵柜上覆着一面大明的日月旗。  

一辆仪仗队汽车老早就开了出来,停在殡仪馆大门口,上面伫立一位撑旗兵,手举一面国旗领队,接着便是六匹战马挽拉炮车。  

在仪兵抬着灵柩走出来的时候,皇太子朱猷林立于一旁,注视着仪兵,他是代表父皇来的,在他的身侧站着一众前来送殡的官员。  

灵柩一扶上炮车,就有主事走到皇太子身边说道。  

“殿下,可以上车了。”  

微微点头,在朱猷林坐上汽车后,前来送殡的官员们也跟着纷纷跨进了各自的轿车内,街上前尾相衔,排着一条长龙般的黑色政府汽车。  

维持交通的警察和宪兵,都在街口吹着哨子指挥车辆和前来送行的各界来宾。  

几分钟后,灵车启动了,马拉的灵车速度不快,在出殡的行列,一下子便转到了苏杭路时,路口有一座用松枝扎成的高大牌楼,上面横着用白菊花缀成的“左文正公之丧”几个大字。灵车穿过牌楼时,路旁有一支部队,他们也许是前往码头,准备开赴欧洲前线,上百辆汽车停于路边,数千官兵立于车前,部队长看见灵车驶过,马上了一声口令。  

“敬礼!”  

整支部队的士兵倏地都转过头去,朝着灵车行注目礼,伴随着挽马的蹄声,他们缓缓的移动目光。  

直到车队离开之后,战士们才继续踏上行程。  

在缓缓行驶的车队驶入朱雀大道后,街边已经挤满了前来送葬的市民。见灵车来后,一排老翁从围观的人群中挤上前来向灵车跪了下去,那些个老翁大都穿着黑色的丧衣,领头是内阁协理大臣成定康,他出身于左宗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