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历史的重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午夜时分。  

山间。  

暂一旅临时驻地内。  

阎老西对此次战役非常重视,将拨发给王奉的增员补给,一路上由美式汽车团进行输送,赶在暂一旅之前抵达了该地。  

一千支晋造六五式步枪,清一色的九成新。  

预备役士兵的素质也很不错。  

一支部队经没经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一眼就能看出来,那股精气神是游兵散勇比不了的。  

在经过了几日的作战,又补充了一批基础素质较高的士兵。  

在系统面板上暂一旅的整体部队等级,已经由原本的‘乌合之众’,升级为‘训练初成’。  

指挥部内。  

赵方远快步走来,近日来战况紧张,他这个参谋长能是忙的不行,身上穿着的军装,还带着点点干涸的血渍。  

“长官,第六集团军电令。”  

“最新的作战计划!”  

王奉接过电报,细致阅读起来。  

蔡家峪被日军牢牢占领,已经成了第二十一旅团后勤补给的大后方,直接上去打肯定是不行的。  

目前暂一旅所处地带,位于蔡家峪的西南侧。  

大战在即接连更改作战计划,很容易对士气和军心造成极大影响。  

根据电报上所述,宏观上的战略方向不变。  

原定的一路出击,更换成了两路。  

值得一提的是,楚云飞的358团也被规划到此次战役之中。  

由358团担任主攻,联合高桂滋的第17军84师所部,对团城口正面的日军发动猛烈进攻。  

暂一旅包抄后路,截断团城口正面之敌的辎重部队。  

一一五师在小寨至老爷庙一带设伏。  

若团城口正面之敌承受不了如此猛烈的进攻,会将日寇压回平型关一带。  

一一五师即刻占据有利地形,在小寨,关沟一带进行围歼。。  

若不成,则埋伏自蔡家峪赶来的第二十一旅团后勤辎重部队,一一五师在此地设伏,暂一旅负责协同,共同攻击这股敌人。  

后沿蔚代公路向左侧山地出击,协助正面的358团和高桂滋部,夹击正面团城口之敌。  

战术非常灵活,无论哪种情况出现,我军都能占据有利时机。  

王奉放下电报,轻轻揉捏着额头。  

作战计划相当完善,但还是犯了老毛病。  

从电报上看得出,无论是阎老西,还是杨爱源,都寄希望能正面击退团城口之敌。  

如此一来,晋绥军便是此战主力,拿的是头功头功。  

而一一五师不过是在后面兜底的伏击部队。  

可驻守在团城口的日军,可是足足三个大队的兵力。  

同时还有一股迂回日军,在侧翼不停的进行袭扰。  

想要击退日军,说实话很难…  

更像是一份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作战计划。  

相比于那些高坐公堂的司令长官,王奉更倾向于一一五师是此战的绝对主力。  

八路军改编不久,战士都是走过两万五千里的精锐老兵,还没有吃空饷的情况,都是满编配置。  

虽然武器简陋了些,但作战能力还是毋庸置疑的。  

尤其是在伏击战这种特定的作战条件下,更是如虎添翼。  

王奉的想法是,在暂一旅截断了日军的后勤辎重后,届时一路向西,配合一一五师夹击日军。  

方为上上策。  

据他所知,正史上平型关大捷,仅击毙了一千余名日军。  

仍有数千日军,沿着西北方向突围。  

若是暂一旅能够及时出现,说不定会有更大的战果。  

王奉轻声嘀咕:“历史线就这么改变了,也不知道这一次阎老西能不能保住山西的半壁江山。”  

刚穿越过来时,王奉心中的感觉,更多像是一个看客,站在上帝视角上审视当下。  

毕竟能够提前知晓未来走向。  

别看日军现在的侵略如火如荼,可抗日战争胜利的大势不可避免。  

但当亲身参与到那些足以载入史册的战役。  

甚至到了有能力扭转战役局势的地步时,又觉得肩上压着一股重担。  

置身于历史洪流,一举一动皆会走向未曾设想过的道路。  

“原本高桂滋丢了团城口,一一五师在无援助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先因暂一旅的缘故,第17一直坚守阵地到现在。”  

“小战撬动大战,乾坤未定啊!”  

王奉低着头默不作声,赵方远一直位列身侧。  

“长官,枪支弹药已经发放到战士手中,我部已随时准备战斗。”  

王奉挥挥手:“命令部队进入到指定作战地点,等友军部队正面发起进攻后,遂行进攻。”  

“是!”  

作战命令发出,下级部队迅速行动起来。  

张虎的一团作为全旅的精锐部队,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摸上了一处关键高地。  

日军还没有经历过游击战的毒打,警惕性非常差,在补给线上如此关键的要地,仅部署了一个小分队的兵力值守。  

还都睡得昏昏沉沉。  

经历一轮补员后,暂一旅的总体兵力达到了四千余人。  

称得上标准的晋绥军步兵旅。  

而一团作为作战主力,各个下属部队直接满员配额,全团上下共计两千余人。  

还配属专门增设了一个后勤保障连队。  

由此一来,一团的组织度,由原先的基准数值100,增加到了105。  

“全体都有,隐蔽前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