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进发团城口(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新编部队的整训工作已经展开,解决完一件心头大事后,王奉走到后勤部队,调出了目前暂一旅的储备军火信息。  

这一看,可了不得了。  

核对这清单上的数字,王奉暗自咋舌:“常凯申有德械师,我看着阎老西,也有一支日械旅啊!”  

目前暂一旅的装备构成中,日制装备数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  

这些装备都是在袭击第五师团的补给线时,缴获而来的。  

路上打鬼子用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全部被搬运回了后方。  

这还不算在中途因有些武器装备太重,严重拖累了行进速度而被丢弃的。  

在山林中行军,没有车辆运载,就全扛在肩上。  

犹记得刚走出大山时,每名士兵的肩上,都至少背着三四支步枪。  

“杀!”  

“杀!”  

“杀!”  

王奉回临时指挥部时,恰巧路过了张虎的一团训练场。  

听着场上震天响的杀喊声,王奉停下脚步,双手背在身后远远眺望着。  

场内。  

士兵正在进行拼刺训练。  

张虎身背一把西北军式的环手大刀:“旅座没给你们吃饱饭吗?”  

“都有点精气神。”  

“跟个娘们似的怎么上战场打鬼子!”  

自从当了团长之后,这货也注意起了自己的形象。  

不光把胡子刮干净了。  

腰带一扎,远远看去宽肩窄腰的身材。  

王奉揉了揉眼睛,不知道是眼花了还是怎么。  

竟觉得张虎这糙汉子长的有些俊朗…  

崭新的青天白日旗随风飘扬,侧面写着‘暂一旅’三个大字。  

在大字的下角,两个小字‘一团’  

补充进一团的士兵,都是有些军事底子的民兵,训练起来得心应手。  

阳光照射在每一位士兵的脸上,虽然额头已经布满汗水,但依旧在卖力的训练着。  

这批士兵的普遍年龄,都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正是年富力壮的岁数。  

“练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这句话是王奉刚接手414团时,在新兵训练动员大会上说的。  

之后的每一次训练,他都会喊出这句话,甚至还做成了标语,印刷在军营的墙壁上。  

早就牢牢印刻在每一个士兵心中。  

现在414团的老兵都升了军官,这种优良传统自然也延续了下去。  

场上士兵们每一次向前突刺,口中都会暴呵一声:  

“杀!”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王奉站在场外暗暗头,心中比较满意。  

一支部队的精气神已经凝聚在一起了,至于接下来的东西,就只能战场上见真章了三日的时间很快过去。  

临时指挥部内。  

赵方远轻轻敲了敲门,快步走进来:“旅座,这是上级要求我们前往团城口方向的电报。”  

“高桂滋将军的第17军已经在此等候。”  

王奉从座位上站起身跺了跺脚,扯了扯上衣下摆:“召集部队,三个小时后准时出发。”  

“一团为先头部队,二团居中,旅直部队位列后侧。”  

“下去准备吧。”  

赵方远点点头:“属下明白。”  

校场上。  

暂一旅上下三千三百名将士集结完毕,肩上背着行囊,右手提着步枪。  

张虎挺直腰板站在队列训练前,肩上扛着暂一旅的军旗。  

王奉一身戎装,快步走到台前。  

下方的士兵齐声高呼:“旅座!”  

“旅座!”  

王奉微微颔首比了个肃静的手势。  

下方顿时一片安静。  

这三天的训练,虽然战术动作,要领没掌握多少,但最起码有了点军人的样子。  

能听懂基本的战术口令,执行力方面也提升了一大截。  

不过可能受制于一些其他因素,部队的士气始终达不到王奉心中所想的那个地步。  

距离那种全旅上下如同野狼般嗷嗷叫的气势,始终总差着临门一脚。  

还需要战前鼓舞一番。  

“弟兄们,战时紧迫,我就长话短说。”  

“咱们旅,绝大部分的士兵都是灵丘人,亦或者来自其他日寇占领区。”  

“自己的家乡被外来的入侵者霸占,什么滋味我想你们一定非常清楚。”  

“我知道,目前的战局对我们非常不利,在我们的军队中,有个别将领听到日本人的名字便闻风丧胆,不战而逃。”  

“对于这种人,我不想多说什么,后世的人民百姓,自回去评判。”  

“会将他们的脊梁骨戳烂!”  

“会将他们和秦桧钉在同一根耻辱柱上!”  

“我要说的是,这里是暂一旅,不是别的部队!”  

“在这里容纳不了懦夫,更容纳不了汉奸!”  

“我们将在前线阵地上和日寇战斗!”  

“我们将在宽阔的平原上和日寇战斗!”  

“我们将在崎岖的山林间和日寇战斗!”  

“我们将在城市中和日寇战斗!”  

“我们将坚持到最后,直到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直到把手中的刺刀,插到裕仁天皇的面前。”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下方的士兵举起手中的步枪,齐齐高呼:  

“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打到天皇的家里,抢他…”  

枪口直指天空,阵阵高呼声冲上云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