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关门打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营一路上边打边撤,按照王奉提前制定好的路线,缓缓朝着预定地点进发。  

身后的一个中队鬼子咬的很紧。  

其余三个中队,也如同野猫闻到腥味一般。  

火速改变方向,想要走小路抄到一营前方进行拦截。  

同时,414团主力部队处。  

短短半个小时内,王奉连着给张虎发了多达十二封电报。  

无一例外,清一色的指挥作战内容。  

赵方远小跑过来,合拢脚跟立正道:“团座,二营已经抵达预定伏击地点。”  

“请下达作战指示!”  

王奉意识从三维作战地图中撤出。  

大手一挥:“把所有的步兵地雷,全部埋在谷底,切记不要埋在出口,等要把小鬼子全部都放进来。”  

“尽快构筑好机枪阵地,卡住谷内的各个边角,确保形成强有力的火力网。”  

“抓紧行动!”  

目前一营距离此地仅有不到一点五公里,一直带着鬼子在山里兜圈子。  

“是!”  

赵方远说话斩钉截铁,立刻下去落实安排。  

满编一营走后,414团就只剩下五百余人。  

这么点人想要在短时间内构筑住牢固的工事,显然是有些难度。  

到了最后,人手极度急缺时。  

甚至赵方远都撸起了袖子,扛起个铁撬直接跳进土坑中。  

目前鬼子的三个中队已经完成合流,汇聚到一起。  

紧咬着一营的后屁股紧追不放。  

另外一支中队,也已经在侧翼渐渐逼近。  

这一路上,一营沿途丢弃了大量的老旧步枪。  

硬生生让日军指挥官坚定的认为——眼前的这支晋绥军部队,已经被打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王奉在三维作战地图中,看着缓缓逼近的鬼子,不由得捏了一把汗。  

就目前情况来看,埋伏阵地最少要需要一个小时才能构筑好。  

“给张虎发报,无论如何也要给我拖住一个半小时!”  

......  

一个半小时后,一营数百名将士顺着狭窄的小路鱼贯而入。  

身后的鬼子追兵,在距离五六百米处停下脚步。  

“团座,俺......俺完成任务了。”  

在见到王奉后,张虎气喘吁吁倒在地上,上气不接下气道。  

“快速隐蔽,快!”  

赵方远在一旁,朝着还未进入预定阵地的一营士兵呼喊道。  

此时包围圈已经布置完成。  

整个体系非常的完备。  

就连一营的进谷之后的脚步,都提前预留了出来。  

绝对不会让日军部队看出丝毫的纰漏。  

三营位于谷外。  

等到山谷中的伏击战打响后,立刻占据出谷的隘口。  

做到关门打狗。  

绝对不给鬼子留一点后路。  

王奉站在临时指挥部中,通过脑海中的三维立体作战地图,观察谷外日军的一举一动。  

通过对日军大队长的动作和口型分析。  

大概率是在犹豫。  

毕竟眼前这个山谷地形,稍微懂点军事的都知道,是绝佳的埋伏场地。  

日军在谷前逡巡不进,显然是在权衡利弊。  

但王奉却并不慌张。  

先前命令一营边跑边丢武器,已经装的足够真实了。  

抗战初期,日军部队上下都有一股傲气,根本就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中。  

毕竟站在日军的角度而言,截至到目前,整场侵华战役进行到现在,还未尝一败。  

果不其然,十分钟之后,谷外的日军部队有了动作。  

关键时刻,大队长河合明宏显得异常谨慎。  

只派遣了一支中队缓缓进入山谷,其余的三支中队在谷外等待。  

指挥室内王奉沉住气,手指关节不停的在桌面上敲打。  

赵方远走进来:“团座,鬼子进山谷了。”  

“我知道,命令各部队,暂时按兵不动,把所有的重机枪阵地设在靠近谷口处。”  

“迫击炮部队做好准备。”  

王奉意识从三维地图中撤出,对当前的部队部署做出了一些改变。  

战场之上的情况瞬息万变。  

一名优秀的指挥官,最重要的军事素质便是临场应变,以及对战局信息的敏锐捕获能力。  

赵方远立正道:“是!”  

见识自家团座的微操能力后,他没有任何的质疑,坚决的将命令执行下去。  

意识回到三维作战地图。  

充当先头部队的一支日军中队,在进入山谷之后,四下查看了好久。  

还朝不同的方向进行试探性射击。  

均未发现异常后。  

日军大部队才缓缓进入山谷。  

在发现一营‘溃败’时留下的脚印后,立即向前追击。  

可前方就是雷区。  

雷区布置的非常讲究,为了避免日军部队刚一触雷,便停止前进,导致后方地雷全部浪费的情况。  

王奉在指挥士兵布雷时,特意强调将雷场布置的稀松些。  

谷中雷少些,两侧靠近山坡处雷多些。  

日军部队也鸡贼的很,为了在可能遭遇的伏击中减少伤亡。  

鬼子兵在进入山谷后,队形极为分散,当第一名士兵触雷时,走在最前面的士兵已经位于雷场的中央了。  

一声平地惊雷响起,山谷两侧猛地响起密集的枪声。  

哒哒哒!  

迫击炮连也跟着开始进行齐射。  

一时间谷底的日军部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