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不请自来(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吏。  

他询问道:“赵参司,这奴仆杂役在东京城哪里能雇佣?”  

关于这个问题,李奕先前倒是忽略了。  

新宅子那么大的面积,总不能全靠郭氏一个人忙活,就算如今多了陈小娘帮她,那也不是轻松的事。  

再说,现在自己发达了,家人是要跟着享福的,怎么能还让郭氏继续操劳呢?  

“李都使若想雇佣杂役,外城的西街市倒有不少牙人,去找他们帮忙物色就行。”  

“至于奴仆的话,咱们开封府手下倒是也有一些官奴,下官可以领李都使去瞧瞧,看看可有满意的。”  

说到这,有司官吏想起什么,连忙又道,“下官倒是忘了,陛下诏令籍没正阳坊的宅子时,原先的那些奴仆也一并被收为官奴…”  

“那正好。”不等对方说完,李奕当即道,“劳烦赵参司带我去瞧瞧那些官奴。”  

说着他又补充道:“就是那些跟宅子一起被籍没的奴仆。”  

李奕觉得那些人原先就在宅子里做事,应该都熟悉宅院上下的事务,用起来比较方便,省得雇佣新人还要从头培养。  

随即,有司官吏便领着李奕去挑人。  

没想到樊爱能这厮还挺阔气,被籍没的奴仆就有一二十人,不仅有门房、丫鬟和小厮,还养了舞姬和乐师。  

经过一番精挑细选,李奕最终带走两个丫鬟,一个老妈子,两个打杂的小厮,以及一名门房和马仆。  

其余的舞姬、乐师什么,他并不需要,自然就没去管。  

由于官奴是要花钱买的,李奕就从开封府手里买走了这些人的卖身契,府衙给了他一个友情价,总共花费不到一百贯。  

紧接着,李奕三人便带着这些仆役又返回了正阳坊的宅子。  

“这里有十贯钱,拿去买些吃食用具,暂时先待在宅子里,别的事等我过两天搬过来再说。”  

门房是个五十余岁的老者,名字叫做郑阿大,看上去还算忠厚老实,李奕拿了些钱交给他,并且交代了几句。  

反正这些人的卖身契在自己手里,也不怕他们跑了。  

况且在这乱世中,一个没有身份的奴仆,除了依附主人家,根本就没有其它活路。  

一切妥当后,已经临近黄昏。  

李奕便没有再继续耽误,带着郭氏和陈小娘往早饭铺回。  

七月,初六。壬子,吉,宜迁宅。  

正阳坊的宅院已经修缮完毕,李奕便选定在这一天乔迁新居。  

至于龙津桥边的早饭铺,原本是从别人手里租的,不过在班师回朝后,李奕花钱将其买了下来。  

虽然铺子是破旧简陋了些,但毕竟郭氏在这里住了好几年,多少是会念旧的。  

李奕索性就直接砸了一个让房主满意的价钱,把早饭铺的房契、地契都给收入囊中。  

不过他也不准备让郭氏再继续经营铺子了,就当是放在这当个摆设吧。  

乔迁之日,李奕并没有大操大办,只邀请了马仁瑀这几个夏津出来的玩伴。  

这年头请客是有讲究的,要么都请,要么都不请,不然请这个不请那个,肯定会得罪人。  

况且李奕刚升上来不久,他跟很多中高级武将都不太熟,贸然请人家来是没什么由头的。  

至于那些底层的小校和士卒,李奕倒是认识不少,但人数太多了,一次性请不过来。  

还不如等以后稳定下来,再慢慢拉拢也不迟。  

不过让李奕没想到的是,他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操办,但搬家当天还是有人不请自来了。  

“王都使,韩都使,二位大驾光临,在下有失远迎。”  

“请进,请进!”李奕连忙将来人迎进宅院。  

来的是王审琦和韩重赟,这两人会来倒是出乎他的预料。  

王审琦还好说,毕竟当时支援卫王时,他是作为李奕的副将去的,两人好歹也并肩作战过,多少能攀上点交情。  

而韩重赟就实在和李奕扯不上什么关系了。  

不过想想两人的军职,却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两人都在高平之战后升了职。  

王审琦是铁骑左厢第二军都指挥使,韩重赟是铁骑右厢第一军都指挥使。  

而且两人曾经都在殿前左右班直一起当过差。  

历史上王审琦和韩重赟同样也是义社十兄弟的成员。  

虽然如今穿越而来,李奕还没听闻有十兄弟这回事,但两人私下的关系肯定不一般。  

这么一想,很有可能是王审琦带着韩重赟来的。  

“恭贺李都使乔迁之喜。”  

“略备薄礼还望李都使笑纳…”  

王审琦和韩重赟都要比李奕大十岁,且在禁军中的资历都比李奕老,不过二人却并未倚老卖老,反而表现的十分客气。  

“二位能来就是给我李奕面子,以咱们的交情谈钱岂不伤感情?”  

李奕瞎扯起来丝毫不脸红,不知情的人还真会以为他和两人的交情有多深呢。  

站在旁边的马仁瑀虽未开口,但看李奕的眼神满是佩服。  

瞧瞧奕哥儿…不愧从小就是咱们这帮人的头儿,说话就是好听!  

“哈哈…日后咱们还要跟李都使多多亲近才是!”  

王审琦爽快一笑,他在忻州时和李奕相处过,还一起打了场忻口之战,在面对李奕的时候还算亲近。  

反倒是韩重赟有点不太插得上话,不过李奕也没有忽略他的存在。  

李奕主动扶着韩重赟的胳膊,感叹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